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庙 >

东南亚的孔庙建筑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现存较多文庙的国家之一。公元2世纪,儒家文化随同佛教由中国传越南。西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许多儒士,为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有的儒士到了越南,如经学家刘熙、薛综等。儒家思想由此带到了越南。随着汉字在越南的使用,许多越南人考中进士在中国和越南做官,如李琴、张重等。儒家思想学说逐步深入到越南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中。《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1070年,李朝皇帝仿中国宋代庙学文庙之制,在河内修建国子监与文庙,文庙与国学国子监形成庙学合一的格局。除了在京都建立文庙外,还在南北各大城镇嘉定、平宁、清化等地都建立了文庙,每年春秋定期举行祭祀。由于李朝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推崇,越南各省府、县府纷纷设立学校,兴建文庙。各乡镇也设立学校,兴建文庙。各乡镇也设立文祠祭孔。陈朝末期,1395年下诏在各州县设立学宫,每年向朝廷选送优秀学子。科举考试开始步入制度化,科举制度基本上成形,确立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考制度,同时还设立了进士、举人、秀才等学衔。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占领越南后,于十二年九月“黄榜明示,各府州县设立文庙”。1418年明朝在交趾的安乐,古藤、弄贡、麻笼、美良五县设儒学校。1419年明朝派监生唐义到越南颁布赐《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给州府县儒学样。后黎朝、阮朝时期,儒家思想在越南已经得到全面推广,顺天元年(1428年),学校已经推广到全国各路、县。儒学在15世纪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体系。这种状况一直待续到18世纪。儒学之所以能在越南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历经战乱后被统治者倍加重视,正如越南著名历史学家陶维英所说:“孔教最好的影响是在封建制度衰落,社会混乱时,正因为有儒教才使国家统一,使人民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当国家面临外侵时。国家之所以能奋起抗击,保卫江山,一部份是由于儒家造就了多少代有忠君爱国精神的人。”孔子学生的忧世态度与坚定的兼济立场为越南所接受,并在越南历史的哺育下,成了一种浓郁的关心社会、留心现实、甘心为全体的福址而奋斗牺牲的精神氛围。它对形成越南民族爱国传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734年,黎朝颁《五经大全》于各地官学,1755年,黎明又将文庙中的孔子“改用衮冕之服”。阮朝时期广立文庙,国王亲谒文庙行礼,成为了制度,同时仿中国明嘉靖之制,停止“文宣王”称号,改为神祖,称“至圣先师孔子”。16至17世纪,“封建政权仍然努力保护儒教,并以它作为社会生活的纪纲”。
    1831年,越南行政改革,全国设立了36镇,每镇一座文庙,每县一座文祠,每村设立露天文址。据介绍,越南历史上文庙最多时达到160余座。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庙学文化逐步丧失了在越南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1919年,越南废止科举制度,儒教也因此在20世纪初开始衰退。以后越南历经战乱,文庙建筑损毁严重。现存的越南文庙,为数不多,大都作为越南历史文化遗迹被国家和地方政府保护起来。越南领导人比较看重儒家文化,1965年胡志明访问中国时虽已听到批孔的呼声,但他仍然于5月19日参观了曲阜孔庙,并留下一首亲笔诗。现存越南代表性文庙建筑有:河内文庙、锦样文庙、顺化文庙、会安文庙、安宁文庙、延庆文庙、茅田文庙、文锦渡文庙、边和文庙等。河内文庙是越南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从中可以窥见近现代越南文庙的发展史。
    河内文庙始建于公元10世纪,为李朝所建。据记载:“庚戌,神武二年(1070年)秋,八月,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书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皇太子临学焉”。可见,河内文庙没学的格局。文庙经历了陈朝、李朝、西山朝、阮朝等时期的修复、修建、改建、补建和战火的毁坏,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基本格局遵照宋代中国孔庙的礼制。在15世纪时增建了讲堂、藏书堂和150间教室。1802年,阮朝国都从升龙迁都顺化,国子监被拆除,而以启圣殿代替。1946年,启圣殿、大拜堂、东西庑被毁于战争。1954年,按原式样,重建了东西庑。1994年,在美国捷运公司的资助下,修复了82块进士碑。经过近10年来的修复,现有建筑为:宫墙、文庙门、大中门、奎文阁、大成门、拜殿、大成殿、东西庑、金声玉振门等建筑。文庙有一“文湖”,两侧有下马碑,碑置于小小的碑亭内,上书“下马”二字。两座碑亭中间四根距离相等垢雕花石柱上写着多副汉字对联,飞檐高耸的文庙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典型的东方庙宇风格。紧靠大门是一副长达38字的汉字对联,两边精美的雕花石柱上又写着一副汉字对联:赢寰中教目吾道最先万字舟车同起敬,全境内文祠此地为首千秋芹藻尚留芳。河内孔庙总面积为55027平方米,为亚洲大型孔庙之一。1911年至1996年越南政府已经投入690490美元对孔子拜祭堂、排水系统、进士碑亭、文庙出入口、照明设施、宫墙、道路、奎文阁和大成门、仓库等项目进行了修建。1997年,河内文庙国子监文化科学活动中心代表越南政府又作出了维修保养和修建21个项目、322,29万美元投入的计划。
    河内文庙旧地广阔,庙区分为五个庭园,每个庭园皆有围墙相隔,正中则建有门楼相通。第一区的开端就是正门,正门上题写了“文庙(VAN MIEU MON)”三个字,门的两旁是一对带有黎初(15世纪)雕刻风格的石龙。进了大门沿着中轴线过大中门就到了第二区。在大中门的两旁有两扇小门一齐通到奎文阁(此阁带有奎星之美,故得此名。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中主文章的星宿,又名文曲星),阁的两旁亦有两扇小门。第三区则由奎文阁到大成门,在这区的中间就是一个有围墙包围着的一方正莲花池叫天光井(就是清朗的天井之意)。走道上排列着82块由石龟驮负的纪念石碑,上面刻着历代考取进士的人名、诗文作品以及学术贡献。在大拜区的后面就是黎朝的国子监,也就是当时的大学校。到了阮朝时代,就把京都搬到顺化,这里就变成了启圣祠,用作供奉孔子的父母亲,但国子监在战争中已被破坏。
    顺化文庙——国子监,位于顺化西郊的得河北岸,始建于1802年,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的最高学府。占地30000平方米。属于依庙设学的文庙建筑,为右戾左学格局。建筑式样仿中国明清礼制,中轴线上原有棂星门、文庙门、佑文堂、唯礼堂、大成门、拜殿、大成殿、东西庑、启圣祠、32块进士题名碑。这些建筑在越占中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只有两座大门保存比较完好。庙内现存1822年至1919年间32次32块科举进士题名碑,上刻239进士姓名。阮朝不设状元,因此庙内只有进士碑。现存的国子监文庙门是呈“品”字形的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国柱三开间,黄色琉璃瓦,重檐部分居中作为第二层立于下檐,颇具特色。
    建于15世纪的海阳省的锦样县文庙大成殿是越南保存比较完整的县文庙,属于因庙设学的右庙左学的庙学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殿后有尊经阁。越南现存文庙仿中国文庙礼制进行组群。大成殿等主体建筑基本上按中国礼制布局和组群。就其差别来说,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增添上,如大成殿前添建拜殿(河内文庙)、大成殿门前添建崇文堂、肄礼堂(安宁文庙),当然这些配套建筑的添加,并不影响主体结构。
    岘港市的会安是越南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会安(Hoi An)位于岘港以南30公里,是古代的著名港口和商业中心。17世纪时中国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个立足点就是会安,越南南方许多地方的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在会安,中国式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很完整,既没有受到战争破坏,也没有因修建高楼大厦而拆迁。会安有华人聚居的街道,有观音庙、关帝庙等中国式的庙宇,最突出的是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和五帮会馆。现仍有广东、福建等会馆,也有日本桥。始建于17世纪的会安文庙也是当地比较著名的中国孔庙建筑。这是越占后,经过修复的面阔七间的重檐歇山式,斗拱挑檐,通廊柱,主要为中国风格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黄墙、墙白色楹信又具有越南建筑的一些特点。会安文庙的“广圣庙”门是四柱三开间的仿中国孔庙棂星门式的建筑,其柱子色调由黄白色组成,柱顶装饰有莲花,柱间装饰有金鱼,柱上有两副对联,整个建筑明显受中国佛教艺术影响。
    越南中南以秀丽的海边而闻名的庆和省,省会芽庄市面上,拥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水产资源,越战时为韩国军队驻扎地,其协溪(延庆)县文庙,也是越南现存的文庙之一。现有文庙门、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大成殿为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黄瓦。这是越南一般县文庙的规格。近年来,随着越南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各地在原有文庙建筑的基础上,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越南南方同奈省边和市重建的文庙2002年完成了第一其工程。重建的文庙占地面积2公顷,全部工程占地面积10公顷,预计2005年竣工。绿色琉璃瓦,白柱、黄墙,中国建筑风格中又融入了越南建筑式样。边和文庙其文庙门为三重檐歇山式,两层楼,六柱五开间,中为圆拱门,大成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式,绿色琉璃瓦。
    据新华社2000年10月8日报道,为庆祝河内市建城990周年,在河内文庙国监重新恢复建设了“太学堂”。太学堂是文庙后面的国子监,陈朝时改名为国学院,黎朝又改名为太学堂。重新建设的太学堂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包括前堂和后宫部分。现在功能为文庙、国子监史料陈列。
    儒学传播到东南亚国家的南洋地区,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影响较大的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途径仍然是庙学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华人大量移居南洋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当地。儒学随着华人学校教育而得以传播。于是孔庙在当地也就应运而生。
    印度尼西亚于1729年就建立了明成书院,这种书院虽以教书育人为主,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中国庙学合一的性质。1919年,中华会馆创办的华文学校已达200余所。均以尊孔、传播儒家文化为宗旨。1923年,万隆成立了孔教总会,领导人胡英恭创办了《孔教月报》。1955年又在雅加达重建孔教总会,梭罗、洒水、万隆、玛琅、井里汶、茂物等地孔教会为其分会。这些地区至今还有类似孔庙的建筑或学校。1963年改其名为孔教联合会。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宗教团体中又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三教会”,创始人为郭怀德。在印尼爪哇岛有三处庙宇与文庙有关。一是泗水文庙,现已经改名为孔夫子堂;二是雅加达丹那地 区 的 观 音 堂,三是三宝垄的大觉寺。前者是按中国南方文庙风格所建的孔子庙。后两都在庙堂中专设有孔夫子庙堂,除了祭祀观音、玉皇外,还专祀孔子。并没有“孔子节”。洒水文庙——孔夫子堂始建于1883年,是依据康有为的提议按照华南清代孔庙式样在印尼东爪哇省会城市洒水修建的文庙建筑,现主要供奉孔子及七十二贤人。1965年,苏加诺总统发布第一号令,正式承认孔教为印度尼西亚的六大宗教之一。
    东南亚单独建立的孔庙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在华文学校中,设立祭祀孔子的殿堂或者牌位,供学校祭祀用。这种文化现象不妨就称其为“庙学文化”建筑。缅甸最早的庙学文化建筑始建于1876年。在曼德勒云南会馆中,设立了孔子殿教授儒学的华文学校。1903年,在仰光又建立了中华义校,1903年,改为中华学堂。因此,缅甸的祭孔仪式,一般均设立于华文学堂之中,一般来说是供学校使用。在传播儒学的同时,又祭祀孔子。泰国的庙学文化建筑,为数很少,也是在华人学校或华人会馆设立祭堂,具有孔庙建筑的一定的功能。菲律宾马尼拉崇文书院,始建于1917年。其宗旨是传播会演文化。日本占领后,遭到破坏,战后又重建。保持至今。马来西亚的庙学建筑也是在华人社区。始建于1819年的槟城五福书院、始建于1906年的吉隆坡尊孔学堂等均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庙学合一的建筑。吉隆坡的隆雪陈氏书院,是目前马来西亚建筑宏伟、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受近现代儒家文化熏陶的建筑群。新加坡的庙学文化建筑应首推1849年由福建富商陈金声创建的崇文阁。以后历经100年,努力宣扬《大学》《中庸》《伦语》《孟子》等儒家思想。其间保持了庙学合一的功能。1954年,改建成今天的萃英书院。《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