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的建筑组群、式样、装饰材料及饰件,大体上始终遵循固定的礼制。这种礼制沿袭曲阜孔庙的基本礼制。在建筑组群、整体结构、等级上比较明显。但是,由于中国南北建筑体系上的差异,东西部经济结构的差异,尤其是地方官员对文庙建设认同上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的已经不符合孔庙建筑的基本礼制。 在建筑组群上,一些地方文庙的建筑格局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模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云南建水文庙的建筑组群便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云南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114亩,7.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原有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西庑)、二堂(东西明伦堂)、三阁(尊经阁、文星阁、柱香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敬一亭、思乐亭、斋宿亭、东碑亭、西碑亭)、六祠(景贤祠、仓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忠义孝悌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专、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文庙碑文记载:“殿堂门庑,圣贤肖像,刻雕藻绘,金碧辉煌,遂成一观焉。”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宿亭等建筑不存外,其余37座建筑均被保存下来。《建水州志》记载,始建时,仅大成殿一座经明清扩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时,其“规制焕然一新”。出现了中国少有的七进院落、纵深达到625米的文庙建筑群。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宿斋亭等建筑被毁外,其余37座建筑保持了清代式样和基本格局。作为临安府文庙建制,其规模已经大大超过昆明府文庙的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的规模,超过了北京孔庙2.2平方米的建筑规模。民国时期编修的《机关报纂云南通志》记载:建水文庙,是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文庙。 建水文庙建筑组群为七进院落,有的又称其为六进院落,其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的九进院落,为国内大型孔庙建筑群。虽然建筑式样及层次、级别均低于曲阜孔庙、北京孔庙,但由于地处西南,受地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有的建筑物已经和文庙的礼制相去甚远。在第一进建筑群中,泮池面积为30000平方米,约20余亩,被称为“学海”,其式样为椭圆状,为明弘治年间的状况。泮池北端筑有名为“思乐亭”(又称“钓鳌亭”)的小岛,岛堤之间由一座三洞石拱桥相连。此模式的泮池为内文庙的唯范例。建水文庙的四门、八坊也是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太和元年、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万世宗师、洙泗渊源等牌楼式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建筑均为砖、石、木结构,四柱三楼三门道叠檐歇山式木牌坊,三层斗拱承托琉璃顶,石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龙、狮像。次间两侧为砖结构梢间。清顺治以后,各地孔庙大成殿的题名,一般都是摹仿当朝皇帝御笔,由地方良工摹刻,但也有的文庙除外,是地方官史书写。建水文庙就是一例。建水文庙的大成殿题名是由书法家五文治任临安知府时题写的“先师庙”,至今高悬颜檐下。观察建水文庙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遵循文庙建筑群的基本礼制的前提下,根据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尤其是地方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追随程度,文庙建筑并非是一层不变。看建水的历史尚革可以发展文庙是由原本只有大成殿的一般州县文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建水州志》记载,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看复称建水县。可见建水在历史上先后有过州、府、县的历史。应该说在明代临安府移治建水时,为建水文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王文治任临安知府时,推崇儒学,为建水文庙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又建立了崇正、焕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盖源于此。另一方面,建水文庙的庙学格局,如临安府学,东西明伦堂建筑,为学校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2年在文庙内办起了临安中学,后来改名建水第一中学,直到今天仍为国家级重点中学建水中学所在地。这些主客观原因,使得建水文庙至今仍保持着清代格局。 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云南省腾冲文庙泮池,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庙建筑之一。泮池以大车湖为天然水面,经过人工加工,呈半圆形,四周以石砌筑,池面约5000平方米,池上三孔石拱桥,桥面长5.5米,泮池两旁设有外围墙。腾冲文庙泮池和建水文庙泮池有不少相似之处,显示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文庙建设的浓郁地方特色。 浙江省杭州文庙的大成殿的位置可以说是目前全国孔庙,在明国初为清嘉庆时期的建筑。据阮元《修杭州孔子庙碑记载》,嘉庆时期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文昌阁、尊经阁等建筑,为杭州府学。抗日战争时期日薄西山伪政府将大成殿拆毁,在泮池前又重修一大成殿。大成殿保留至今。于是出现了大成殿在泮池前的孔庙格局。 四川德阳文庙的后花园也是一特例。2000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在四川德阳文庙考察时,十分注意德阳文庙启圣殿后面的配套园林。这个配套园林俗称“后花园”。孔庙建筑礼制上,从未有后花园之说,也未曾在国内文庙见到过后花园。德阳文庙的后花园始建于1928年。据原德阳县文管所退休老人陈隆均先生介绍,当时县府为顺从民意,开辟休闲公园于是,在孔庙启圣殿后开凿了荷花池,将池中泥土堆积成小土丘,在土丘上修了一座茅草亭,形成了后园林,并栽植了树木。据说其依据是曲阜孔庙、孔府有后花园,于是德阳市民将其称为后花园,并在后花园北面修建了牌坊,使其作为文庙的固定建筑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文庙祭孔礼仪在庙内举行,后花园成为参加祭孔活动的执事和乐舞生进行准备工作的当然场地。为维持文庙庄严肃穆的场景,后花园在民国时期一直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建设”。1936年,文庙内设立民众教育馆,由地方贤达组成的文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庙产,后花园被列入其中。后花园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占整个文庙建筑群的四分之一。德阳文庙的后花园和文庙建筑群由于人为的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孔庙出现配套园林,在清代后期是比较常见的。四川崇州文庙罨画池、陆游祠,四川广汉文庙的房湖等休园林,均与文庙建筑融为一体。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今天。类似情况国内文庙中还不乏其例。不过,从其园林和文庙的建筑发展的角度分析,比较明显地看出,二者决不是同一时期始建。或依园林建文庙,或依文庙造园林。如广汉房湖是始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年)唐朝名相房琯被谪为汉州刺史后所建园林。而广汉文庙则是始建于北宋嘉家祐年间,两者相距200多年。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于现址,文庙后花园则是建于1928年左右。可以看出,广汉房湖与文庙的关系是依园林建文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德阳文庙后花园是在文庙中建园林,二者关系密切。后花园属于文庙的组成部分。 在孔庙的单体建筑中,由于地方政府和工匠对其礼制理解的不同,出现了一些独一无二的地方建筑特色。 孔庙建筑中比较少有楼台亭角。这和孔庙配享皇宫礼制有关。目前国内文庙常见的亭角主要有御碑亭、敬一亭、思乐亭、角楼等。为文庙祭祀活动修建的亭角为数极少。目前现存的文庙中,在四川德阳文庙、湖南浏发现有属于大成殿二进院落的礼乐亭。湖南浏阳文庙的乐舞亭对称于大成殿,为黄色琉璃瓦加青花瓷镶边,数量为两个。有四个礼乐亭同时出现在文庙的,仅发现于德阳文庙。 德阳文庙的礼乐亭位于大成殿与大成门之间的二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共四座,排列于一条平于大成殿的直线上。内外两座建筑风格总体上大致一样,但局部式样仍有一定的变化。内侧两座均为双檐6角亭。面积35.4平方米,通高11.7米,金柱六根,檐柱六根,属于穿斗式建筑结构。柱础为石鼓镜式,整块雕凿而成。柱础上放木柱。上檐内与金柱相连,接6根内金柱。木柱穿斗,两檐间及周围为档板花花格扇窗。上下檐口均有雀替,内空施天花。外侧两座仍为双檐六角亭,面积40.5平方米,通高11.7米。底间金柱为6根,檐柱4根,木柱穿斗结构。上间有金柱6根,檐柱4根,上下檐间有开花、出跳,照面有雀替。外侧两座体积显然稍微大一点,上檐部分结构变化复杂一些。四座礼乐亭均为琉璃檐瓦,脊上装饰有空琉璃筒瓦,上有5节宝顶,翘角上装饰有鸟兽等动物,每座亭东西两方均有两个梯步,从清代嘉庆二十所版《德阳县志·圣庙图》来看四个礼东亭已经成为德阳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至少在道光年间,德阳文庙就有其建筑。因为,嘉庆版的《德阳县志》所反映出的孔庙状况为清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时修建的建筑群。 在文庙建筑装饰上,尤其是单体配饰上,出现了地方孔庙建筑中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也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川富顺文庙的崇圣祠建筑在2001年一次维修中,工作人员在崇圣祠正脊上的亭塔式宝顶内发现了这具琉璃质男童裸体塑像。像高约0.28米,面带微笑,背北朝南,右手指天,左手示地,身穿肚兜,下体赤裸,造型生动。这类人像雕塑在文庙建筑中尚属首次发现。富顺文庙的“新发现”给儒学和古建筑研究领域带来了新课题。儒家思想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在庄严肃穆的祀孔建筑里发现裸体童人塑像,令人难解。王明璋先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据初步考证,明嘉靖年间曾对文庙进行维修,并将屋顶改为檐。另从宝顶柱上的“合口龙”看,宝顶即为此时所安,塑像也应是同时安上的。孔子对性向来是平常心看待的,《论语》中“食、色,性也”就是证明。由此可见,裸体人像会不会是后代学者对孔子思想新解释的体现?此发现,是否就是有人认为的“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文庙里的褓人像抑或就是西方文化冲击东方文化的一个信号”。其实这正是地方文庙建筑中。由于多种因素出现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特殊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动摇文庙建筑庄严肃穆的礼制,也谈不上东西方文化在文庙建筑体系中的碰撞。 不过,这充分说明孔庙建筑在遵循总体模式的情况下,仍有地方特色。就棂星门来说,一般为木结构或石结构的牌楼建筑。台湾台北孔庙棂星门则是四楹柱五开间过厅式建筑。其中间二楹则是雕龙石柱,其建筑装饰精雕细刻,屋顶为琉璃瓦。此种建筑风格的棂星门又称为“先师门”。明清以来,先师门几经修葺,仍然未改变元代的结构建筑风格:歇山式屋顶,配有动物装饰,檐下斗拱大而稀疏,整体格调为过厅式,这和文庙中棣星门觉的牌楼式样风格大相经庭。文庙的附属建筑,一般来说,是不能出现在中轴线上的,敬一亭建筑理应在中轴线两侧,但四川富顺文庙的敬一亭却在正对中轴线的崇圣祠后面。再如,清代文庙大成殿中,一般均只设立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牌位,但不少地方仍然塑有雕像,于是出现了诸多版本的孔子雕像。泮池、泮桥为各地孔庙常见的建筑。而台湾台南孔庙泮宫石坊建筑,却一反池、桥规律,四柱三开间石坊形成了门坊式建筑,上刻28字对联,又增加了其地方特色。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云南大姚县石羊文庙,现存有当年的铜铸孔子像,高2.3米,重2000多公斤。其造像为各地文庙所少有,江苏六合文庙泮池也富有特色池内有品字井三口,内筑石堤,外护石栏,周有照壁环抱。四川犍为文庙的建筑结构也有特色大成门屋面“天七文运”下迫飞角的品字形三重檐、江西安福文庙大成门的三重檐、湖北浠水文庙和广东雷州学宫大成殿的三檐式样在中国孔庙建筑造型中具有风华正茂的南方宗庙建筑风格,在中国孔庙中是比较少见的。 有的孔庙其单体建筑由于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孔庙建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文庙泮池就是这样的例子。镇海文庙泮池位于现镇海中学校训碑后面,池呈半月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上有石桥三座。池周围有石栏。该池原为古学宫(文庙)的内环河,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嘉定国年(1211年)复建三桥于其上。鸦片战争时,督办浙江军务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曾在此投池殉难。1814年8月,英国侵略军进犯我东南沿海。9月20日,英舰30余艘集结象山、定海、镇海洋面。正在江苏的裕谦闻英军将大举进攻,急率江宁守军和徐州官全优一千余人,星夜赶镇海。10月10日裕谦亲自上城门擂鼓督战,鼓舞士气,然终因防御力薄,在总兵谢朝恩战死、提督余步云逃跑,金鸡、招宝两山丢失、镇海城破的情况下,裕谦自感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乃下城嘱副将将钦差大臣印送巡抚刘韵柯;将预立遗嘱交新兵送家属,自谒文庙后,投池自尽。是年49岁的裕谦,是鸦片战争期间亲临前线以身殉国的封疆大吏。为纪念裕谦以身殉难的爱国精神,泮池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镇海海防历史重要遗迹之一。《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