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昔日文庙的宏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46 辽沈晚报铁岭版 佚名 参加讨论
讲述人:许志国(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地点:首山花园小区时代:明清两代 由于一些建筑在挖掘工作前被毁,我们对已不存的古建基址和城墙基址进行了试掘勘探,共打了三条探沟。分别为魁星楼探沟、文庙探沟、城东南角探沟。 始建于明代,历清、民国二代的文庙遗址,是铁岭古城中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体。它除了有祀奉孔子的大成殿,还有学宫、文昌宫、尊经阁、儒星门等建筑,这些建筑在小区建设之前多已被毁,或者早被改作民居。挖掘前的工作中,我们找到了民国二十年本《铁岭县志》图版一幅文庙大成殿照片,从中可见当年文庙建筑的特色。这也为我们下面进行挖掘工作提供了一些资料参考。 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嘉靖十六年(公元1538年)重修,后被废弃。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再次重建。 史料上记载:康熙十四年,曾暂设先师及四配十哲各主,并东西庑从祀诸贤总置二主于银冈书院,春秋二仲上丁致祭,以待将建庙宇。到了康熙三十七年,才由当时的知县许志进“於此捐建圣殿三楹”。逐渐建了文昌宫,尊经阁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得知在康熙十四年前,文庙的建筑已经废弃,所以把孔子等先贤的祭祀暂放到银冈书院,等待庙宇建成后再接回来。经过了23年后,知县许志进终于将孔子等先贤接回了文庙供奉。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文庙一定是规模宏伟,庄严肃穆,象征着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尊崇的地位。 我们在文庙旧址处开了一条2米宽,10米长南北走向的探沟。我们挖至距地表半米多深处时,发现用青砖砌筑的砖墙遗迹,砖墙走向向东延伸至探沟东壁以外。于是,我们也将探沟向东扩挖了5米。经过清理,我们看见了一房址的墙壁,有二座灶址,灶坑内有灰渣。 我们再接着挖,清理出了一处用青砖砌成的排水道,这是文庙用于排水的设施。 经过几天的勘探,我们知道,文庙遗址分为四个堆积层。除了第一、二堆积层为居民动迁前的残碎砖瓦、灰土外,我们在第三堆积层发现了灶址及烟道、灰坑。令我兴奋的是在第四堆积层,出土了青花瓷碗口沿、器底、白瓷盅、灰陶盆沿等文化遗物。 后来,在试点小区动迁期间,我们在文庙旧址处,从居民陈志雨家的西厢房前获得《文庙尊经阁重修续碑文》碑。这块石碑高202厘米、宽70厘米、厚23厘米。记述了文庙尊经阁自清嘉庆十四年至清道光七年,重修情况和重修资金劝捐情况。石碑正面刻有713字,背面刻了333字。此碑文曾被收录入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但其中多有错字和疏漏。原碑的发现,订正了县志碑文的错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试点小区东南处,是明代铁岭城东南角。为进一步加深对铁岭古城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决定在城东南角进行勘探,我们先按东西方向开了2米宽、5米长的探沟。 在挖到大约1.2米深处时,我们发现了古城墙。我们又继续向下挖,城东南角的古城墙外墙迹全部暴露出来。 经实际测量,南墙一段长3.6米,东墙一段长5.6米,墙高包括基石在内,南墙最高处1.4米,东墙最高2.1米。 城东南角的勘探,为明代铁岭城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城角砖墙的砌法,砖全为平砌,每层均用“一顺一丁”的砌法,并且特别注意“砖缝岔分”的规则,砖墙的胶粘物,完全使用白灰浆,这是明代建筑典型的建筑方法;到了清代,在砌法上使用“三顺一丁”的砌法,胶粘物使用黄土泥浆,这是明清两代在砖墙砌法上的明显时代特征。 墙砖均为典型明代大砖。青砖上发现有印“和”字印文。印文估计是制砖窑场的名号。我们以前曾对铁岭古城西城墙的考古中,发现过印有“官”、“工”字印文砖。这对我们了解、研究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外墙下的基石,包括用料、砌法是第一次发现的新资料,可补过去古城资料不足,特别是又新发现一种“和”字印文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杭州文澜阁
- 下一篇:岭南写真:广东惠州西湖苏迹流芳 孤山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