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55 中华文化论坛 陈颖 陈其兵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本文论述了“曲水流觞”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分析了“曲水流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其对现代园林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典园林;曲水流觞;起源;祓禊;兰亭集序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它以“万物与吾一体”的“意境”营造,采取“乘物以游心”的方式,集建筑、山水、诗画、雕刻等诸多表现形式为一体,让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只山片水寥寥几物,无不使人感到“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某种程度上,它早已超越了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抚慰。“曲水流觞”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其景观意趣和造景理法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园林的特点,有着悠远的演变历程。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对理解传统园林艺术,探索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曲水流觞”之源头——民俗活动 “觞”,也叫羽觞,即酒杯,原为一种带耳的漆器,本身很轻(附图)。这种古代盛酒器,通常为木制,底部有托,可浮于水面,两边有耳,与耳杯的形制极其相似。“曲水流觞”在园林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种特定的文人游戏,即文人雅士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在上流浮置酒杯,任其飘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著名的如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其二,指中国传统园林中专门为举办此种活动而设置的程式化景点,一般以“流杯池”、“流杯亭”等水景为中心。 究其所源,曲水流觞活动源于三月上巳举行的“祓禊”民俗。早在夏、商开始,在民间、宫廷以及文士的生活圈子中流行着修楔的习俗,也称作“禊事”,原是一种禳灾祈福的巫祭活动。《广雅·释天》指出:“祓、禊,祭也。”《广韵·霁韵》也说:“禊,祓除不祥也。”又如《史记·外戚世家》所载:“(汉)武帝禊于灞上还。”裴駰《史记集解》引徐广注解称:“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禊”条称:“楔者,洁也。”可以看出,“禊”字的基本含义指拔除不洁。祓禊中“祓”的本意则是巫祭除邪,如《说文解字》说:“祓,除恶祭也。”《玉篇·示部》:“祓,除灾求福也。”“祓”的衍义,如《广雅·释诂》:“祓,除也。”另如《广韵·物韵》:“祓,亦洁也。”《小尔雅·广诂》:“祓,洁也。”则含有洗涤清洁之意。因此,“修楔”,又称“祓除”、“祓禊”,在一般的意义上,修楔可被视为一种生命的仪典。 简单地说,“祓禊禊”就是人们在水滨洗涤、祭祀,以避邪求吉的一种民俗,它代表了人们对水的一种原始的崇拜。在中国古代,上巳节是一个重大的民俗节日,原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曹魏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后汉书·礼仪志上》中记道:“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此为有关“上巳”最早的记载。隋以前史书“礼志”部分对此多有记载,《宋书》、《南齐书》更对此详加考证。《宋书·志第五》引《韩诗》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可知至少在春秋时代,中原一带已流行此俗。到了汉代,三月上巳被正式确定为节日。 祓禊之俗有浓厚的原始崇拜色彩,一般认为,阳春三月万物萌动,上巳节源于企求生育繁衍,即尚子祈农民俗,尚子祈农是祓禊风俗众多意义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意义。《南齐书》:称“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此外,祓禊之俗也有巫祭避邪的意义。汉以来,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三月正值春季,如《宋书》所称:“阳气布畅,万物讫出。”所以要在水滨洗涤祈禳,以躲避疾疫,恰与此相对应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的登高避邪习俗。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和“人”是一个互相影响,有机变化的整体,人们通过自我调整,实现“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想。在农业时代,三月初三理应是祈求生长繁育的节日,而此时面对万物欣欣向荣的生长景象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也构成了后来曲水流觞园林景观的基本意象。南朝描写上巳节的诗中有“素卵随流归”、“参差绛枣浮”等句,说明祓楔民俗中存在“临水浮卵、枣并争相取食”的活动内容,而浮置酒杯、临水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显然和这活动有相似之处。 “曲水流觞”作为上巳节的重要活动。溯其源起,有周公姬旦为“曲水之宴”之说。此外,所谓“同禊曲洛”,指的就是周朝的时候,恰逢修楔祭日,饮于曲洛,这可能就是此种活动的最早记载。“流觞”本属一种祭水仪式,《尔雅·释天》论及各种祭祀,就有“祭川日浮沉”的说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祭水之外,“流觞”与“浮卵”还有着一种同型关系,在上古初民看来,天命中的曲水送卵与人事中的曲水流觞,正是上苍赐人以子与人答谢上苍之关系,因此,以流觞设祭,包含了先民对上苍的千恩万谢;就“曲水”而言,它包含了上古初民无数的情意。就“意”来说,“曲水”实际上不是大水,而是小水,这是因为只有小水才能满足“浮沉”的条件,但是它的隐喻意义却包括了诸如沂水、溱水、洧水,甚至可能包括了孕育中华文化的长江、黄河。 因此可以推测,曲水流觞活动的产生过程大致为:从祓禊活动的尚子祈农风俗延伸出抢食水浮卵、枣的内容,进而派生出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活动。 二、“曲水流觞”之演变——园林禊游活动 春秋时代,祓楔的巫祭已衍为伴有春游活动的风俗,《诗经·滓消》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祓楔活动。如《礼记·月令》:“季春,天子始乘舟。”蔡邑《月令章句》解释道:“乘舟,楔于名川也。”这就是说,即使是天子拔楔的巫祭礼仪,已同时兼有春游的性质。到汉代,祓禊已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普遍参与的礼俗兼具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坛神苑及附近的水滨河畔、伊洛之滨。这时期,楔事的巫祭礼仪淡化了,演变为世俗性的游乐盛事,有了更丰富而生动的形式和内容。 正如西汉孔臧《杨柳赋》所描述的:“于是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骰核纷杂,赋诗断章。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退坐分别,其乐难忘。惟万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 而东汉初杜笃《祓楔赋》亦说:“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醣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带翡翠,珥明珠,曳离桂,立水涯,微风掩土盖,纤谷低徊,兰苏盻蟹,感动情魂。若乃隐逸未用,鸿生俊儒,冠高冕,曳长裾,坐沙渚,谈诗书,咏伊吕,歌唐虞。”这里,俨然出现了“楔饮”、“楔觞”的宴饮游乐形式,正是后来楔事风行“曲水流觞”的端绪。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42人,会于山阴县兰亭修禊,引溪流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编为《兰亭雅集》。此次集会“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士大夫们品赏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山水风景之美,体察了春天蓬勃的生机——“籍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成畅”,进而有感而发。和其他游宴集会不同,兰亭雅集把民俗活动、自然审美和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借春色宜人之天时,融山水环境之优美,行曲水流觞之风雅,在这里,风景园林与文人生活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并相得益彰。以此为标志,曲水流觞活动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并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程式化景观。 禊事的世俗化,使禊祭失去了天子独专的礼制价值和意义,所以唐宋以后的史志便不再记载“祓禊”的这种仪式,这也许是因为这种活动越来越失去了它高贵而神秘莫测的光彩,不再适合作为统治者阶层专用祭礼了。而“曲水流觞”活动,也由“修禊”的巫术仪式逐渐演变过来,成为士族阶层踏青游乐的一个雅致的情节,这个群众性的节日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的“沙龙”,并成为上巳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阳春三月,临水而宴,人们在举行完祓楔仪式之后,环坐在水渠或小溪旁,把盛着饮酒的觞放在流水上,让它随水飘浮,流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这种方式成了“曲水流觞”新的涵义。三月三亦成为大众化游乐性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生气,充满了愉悦,更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一直风行后世。历代文人为之动情,还产生了无数感人的诗篇,高扬了禊事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境界,即如诗圣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著名绝句,就是唐长安禊日盛景的写照;清代,则尊如乾隆皇帝,也曾作有《三月三日叠壬寅旧韵作》等御制诗。 三、“曲水流觞”之发展——园林景观 曲水流觞景点的确切产生时间则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南齐书》中的记载,根据“马融《梁冀西第赋》‘玄石承输,虾蟆吐写’,即曲水之象也”,推测在汉桓帝永寿(155—158年)之前已经产生。在广州发掘出的南越国御花园人工水渠遗址,长150米,设有两个弧形大石板筑成的“渠破”,产生波涌浪花,并发出悦耳水声的景观,渠底密铺的黑色鹅卵石中点布呈“之”字形的大黄白色卵石,用以制造“曲池流水细鳞鳞”(苏轼语)的光影。石渠可做曲水流觞,其宽度和深度与“曲水流觞”相宜,渠中的石坡和散布的大卵石,亦为“曲水流觞”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在汉代中原宫苑中已经有“曲水流觞”的修建了。魏明帝曹睿时,着力大修园囿,青龙三年(235年)开挖池塘,景初元年(237年)堆筑景阳山,并铸造承露盘于园中前,还在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宋书》载:“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宴群臣。”可见曲水流觞景点在魏明帝时已确凿存在,并走进御苑,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组成部分,为早期“曲水流觞”园林景观的雏形。此亦为现已发现的“曲水流觞”因楔赏需要而形成园林景观的最早史料记载。 北魏时期,根据《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华林园在水系和水景的处理中,以天渊池为主体水域,连接玄武池、流觞池、扶桑海,成为彼此呼应的水体系列。在一些小的水域如流觞池、扶桑海、流化渠等处,强调建筑的亲水性,体现“曲池接宴,飞沼拂席”的园林景观。 在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之后,上巳祓楔风俗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一直延续到近代,而曲水流觞景观却朝着自然风景式和写意山水式两个风格方向发展。自然风景式的曲水流觞一般表现为流杯江、流杯池等形式,最著名当属唐代长安城的曲江池,“曲江流饮”后来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公园内,属于少陵原上带状分布的小型盆地之一,此处“江流屈曲”,竹木葱笼,自然风景优美,后经秦、汉、隋、唐几代建设,在盛唐时成为都城长安重要的邑郊公共园林。在盛唐时,将奢华的君臣宴游发挥到极致,并作为帝王与民同乐的公共园林活动,反映着当时政局稳定和社会的安宁、繁荣。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酬》描写道:“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以上苑,梭禊向中流。”曲江池成为曲水流觞活动的场所并非偶然,事实上,包括曲江池、兰亭、洛水等在文献中出现的最初的“流杯江”、“流杯溪”、“流杯池”,基本上都是利用城郊自然水体,略作人为加工成为举行修楔流觞活动的场所。 与此同时,除了皇家、公共园林外,曲水流觞在私家园林和一些寺庙园林中也形成了专门的景点。最初此类景点往往较为奢华——以铜龙、蛤蟆吐水引入水源,在流杯渠旁或顶部建造大型建筑作为宴会场所,一般称为“楔堂”、“曲水殿”、“流杯殿”、“流杯堂”等。如刘宋建康城乐游苑中有林光殿,内有流杯渠,专供楔饮之用。唐代园林趋于写意风格,小巧空灵的流觞亭开始出现——在亭内设石沟行曲水流觞事。唐代以后,这种以流觞亭建筑为主要特征的曲水流觞景点更为盛行,手法也日趋程式化:景点一般均标榜追慕兰亭雅集之风雅,以刻有流水石渠的流觞亭为中心,亭畔运用叠山理水、栽花种竹等造园手段,模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兰亭自然环境。这种写意山水式曲水流觞在景观意趣上反映着特定的生活,它在诗酒之外包含一种“众乐”或“与民同乐”的隐喻,因此尽管同样标榜文人雅趣,却和许多文人强调隐逸的“独乐”意趣有一些区别。正因为如此,写意山水式曲水流觞一般见于皇家园林,某些地位显赫的寺庙园林和官僚贵族私家园林,以及地方官员为“与民同乐”而建的园林。清代康乾两帝钦慕兰亭风雅,以兰亭曲水流觞事为主题,以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在御苑中多处设曲水流觞景点,如故宫楔赏亭、圆明园流杯亭、承德避暑山庄曲水荷香亭等。 总之,自然风景式和写意山水式两种曲水流觞景点并非截然不同,它们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质朴自然更近乡土,另一个典雅精致更具文化气息,共同构成了中国曲水流觞景观传统。此后,“曲水流觞”作为园林景点在各朝各代的园林中时常出现,表现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造园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景观之一。 四、一点启示 从早期的巫祭仪式发展成为游宴为主的郊外活动,再到进入园林的禊赏活动及其园林景观,由取法自然的园林形式到程式化的园林景观,“曲水流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纵观“曲水流觞”的出现和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园林造景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看,“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糅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从艺术的意象思维角度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从生态学角度看,“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和谐统一。 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不仅是追溯其发展历程,更是为了在今天的园林建设中更好地继承、应用和发展。优秀的艺术,本质上具有某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性的特征,它可以超逾时间与空间而长存,而以“曲水流觞”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也将在现代园林中获得某种永恒。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沈阳文溯阁
- 下一篇:残缺的美——魅力圆明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