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其它 >

临清:一个千年古城的风采


    
    千年运河,曾承载着鲁西临清的繁荣,今日水退船隐,只留下历史追寻的故人往事。悠悠京腔、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宝塔……仍然留下谜一般的印记。梅花上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生活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山东临清这片神奇的土地,令世人充满探寻的目光。
    明、清时期,运河与卫河在临清这里交汇,水运的优势带动了经济的繁荣。有人形容盛极一时的临清:“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特别是自明永乐十五年会通渠开通后,漕运兴盛,临清成为汇集7省漕粮北运的中枢和内陆通往北京的咽喉战略要冲。大小船舶成百上千,南来北往,络绎不绝。
    运河钞关 探寻古运河的年轮
    当商业借助了运河交通之势,蓬勃兴盛起来后,临清一时富甲天下。设在临清的运河钞关,便是有力的见证。临清的运河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始建于明宣德四年,这里每年征收的商船之税,都超过了京城的崇文门钞关,临清钞关税收居全国8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
    临清运河钞关是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两侧的殿堂。或许钞关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太过沉重,以至于每一处碑刻、每一块砖石都显现出历史的年轮。
    鳌头矶领略独占鳌头的风韵
    在临清城区内,古运河有两条,一曰元运河,一曰明运河,鳌头矶位于临清城内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交汇处,是一组结构精巧、风格典雅的明代建筑,当年文人墨客赋诗览胜多会于此。
    登临鳌头矶,可以远眺运河船闸和水闸。临清闸始建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时开凿山东运河,在卫河处建起临清闸。当时河道浅窄,水源不足,只能限大约150多艘船只通航,超大船只则无法通行。明朝建都北京后,都城皇宫营建所需物资、南粮北运等都因运河淤塞陷于瘫痪。如何解决这一当时最为棘手的难题呢?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督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四府25万民役治理会通河。永乐十五年,会通河水闸终于建成,以闸之启闭来调节水位,在汶上至临清高低相差30米、长约150多公里的水路上形成了多个台阶式的河道,每段之间变成一个水系。通漕至临清时,关闭头闸,北往的漕船进入闸河;然后开启头闸,关闭二闸,使水位降至与卫河持平,漕船转入卫河。南去的漕船再依次相反操作,使漕船再转入运河。这样,就确保了江南和通州的船只通航。当年,年通过临清转输漕粮,最多可达500万石。当时仅会通河就建有31处船闸,以船闸启闭升降来调节运河水位,保障船只安全通过,沿用至今,不得不说是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伟大创举。
    登临舍利宝塔抚摸古运河的历史
    舍利宝塔位于临清卫运河东岸,是临清的象征。舍利塔为仿木结构,楼阁的砖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塔平面呈八角形,外檐砖木结构,陶质斗拱莲花承托。塔内设有通天塔心柱,对称转角形楼梯,可迂回攀缘,登临塔顶。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峻,巍巍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声震四野。登临塔顶,但见运河如玉带,波光粼粼,孤帆远影连天际。此塔同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塔岸闻钟”便是临清的人文景观。英国人写的《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一书中,就有一幅关于临清舍利宝塔风情的铜版画,可见当时宝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印象和地位。
     原汁原味的京腔快书
    运河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在临清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临清市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19世纪末京剧沿运河传播到临清,很快扎下了根并开花。在临清的大街小巷,老人随口就能唱出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这里的市民爱京剧、懂京剧、唱京剧,对京剧情有独钟。目前,城区活跃着6个业余京剧协会,十几个京剧演唱沙龙,京剧爱好者近万人,京腔京韵为古老的运河名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谈起京剧又不能不说一说山东快书。一种说法称,刘茂基为山东快书的创始人。相传刘茂基是明万历年间临清人。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临清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艺人向这里“跑码头”。因此临清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临清人对山东快书《武松传》张口就来者不计其数。
    皇家贡砖造就北京皇宫的雄伟
    今天北京城里的那些雄伟的古建筑,仍令人赞叹不已,可又有多少人能将这些古建筑与临清联系在一起呢。事实上,临清所产的皇家贡砖,却的的确确地与那些国宝级、甚至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临清砖的烧制,据史料记载始于明永乐年间,至清末结束,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均在临清设有工部营缮分司,并驻有太监监督烧造。据《临清县志》记载,临清砖出窑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方为合格。尔后用黄裱纸包装封签,借运河之利运至京城。当年运送临清砖是皇差,规定每船搭乘量为45至60块不等,运送中不得损坏或丢失,否则包赔治罪。今天临清的河隈张庄,历史上的七十二座官窑早已不见了踪影,留下的只是一些低矮、泛着褐色的窑址痕迹,村边这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运河也辉煌不再。在当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好时期,各地文物维修单位纷纷定制贡砖用于古建筑维修,临清的河隈张庄贡砖又迎来新的春天。
    临清狮猫可与大熊猫媲美
    临清狮猫腮部与头部毛长柔软,善跳跃,行动敏捷,貌似嚣狮,故称为狮猫。据《临清县志》记载:“狮猫比寻常者较大,长毛拖地,色白如雪,以鸳鸯眼为贵,最佳者每对价值数百元,北街回民多畜,此居奇。”临清狮猫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饲养历史。追溯临清狮猫的起源,它是波斯猫与鲁西狸猫的杂交后代。早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当时地处大运河和漳卫河交汇处的临清逐渐形成了鲁西最大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大批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的波斯猫有了与鲁西猫交配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临清狮猫。
    临清随处可寻《金瓶梅》的影子
    《金瓶梅》这一古代市井小说为世人提供了16世纪城市市井日常生活风貌,据专家考证,确认山东临清是《金瓶梅》的写作背景地。临清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与《金瓶梅》书中所描写相似的饮食习俗和风土人情。
    临清运河沿岸热闹繁盛景象和社会习俗,为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金瓶梅》(词话本)为例,书中写了主食、菜肴、糕点、酒、茶、干鲜果等多达三百余种,有五十余种面食至今在临清多有流传。如“炊饼”(烧饼)、“黄米面枣儿糕”、“烙饼”、“寿桃”、“玉米面鹅油蒸饼”、“葱花羊肉一寸扁食”、“粽子”、“冷糕”(切糕),还有“花糕、包子、馒头、元宵、麻花”等,都是临清人常吃的面食。“炸酱面、温面”,更是临清人喜爱的饭食之一。这些一起构成了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几多风流余韵让人回味。到临清品烧麦,看《金瓶梅》描写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滋味。
    遥想当年,临清运河两岸商贾林立,车水马龙,舟帆船影,达官贵人,赶考举子,大商小贩,无论是从江南入京还是自京南下,临清都是必经之地,就连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也被临清风景所迷,美味所吸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