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千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05 星辰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岳麓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还有说法是,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于是,湘江西岸的那座古老庭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心脏地带。千年来,湖湘文化的大家,几乎都与岳麓书院有着联系。这种联系,一为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一为情感上的梦萦魂牵和顶礼膜拜。岳麓书院,也是湖湘士子的精神家园。 [造访岳麓书院,不可浓妆艳抹,不可袒胸露背,不可脚趿拖鞋。若院内有这样的人,一定要打将出去。造访岳麓书院,不可高声谈笑,不可嬉戏追逐。若有这样的人,也一定要打将出去。这是我的主张。浑身燥热的现代人们,在岳麓书院面前,理应保住最后的操守。] 岳麓书院,这座创建时间仅晚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的世界第二古老学府,它21000平方米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自己的沉淀和傲气,让人忍不住去顶礼膜拜。所以,严格来讲,岳麓书院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它(岳麓书院)的哀伤与欢乐、残缺与完美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让一切在历史中行走的人———过去的人、活着的人、未来的人———心中充满智慧、充满光明,生活多一点温馨,多一点梦想。” 岳麓书院非常好找,车子驶入湖南大学校区,面对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直行,再右转,便到了今天书院的大门之前。 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书院大d门,实际上叫“头门”。这个头门是后来之物:1986年修建。上悬“千年学府”匾,为岳麓书院1010周年校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门联为: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口气非常大,但门联悬挂于大门两旁多年,并无一人表示过不满,可见书院硬是有口气大的底气。 既然这个大门是后来之物,那么,旧时书院的大门又在哪里呢?旧时书院的大门叫山门,建在江滨,即今天的牌楼口。宋元明时期,这里一直有一座高矗的牌楼。楼为石质,正中镶着宋真宗“岳麓书院”石刻。牌楼建在很敞亮的位置,宽阔的湘江一览无余,帆樯和桨声是千年不变的风俗画。 当然,山门早已是过去式,头门是现在进行时。与这样的改变相伴而来的,还有人们进门的方式。从前,要进书院大门,必须通过层层考试,普通人等不可擅入:那是在北宋后期,官办州学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升湘西书院,湘西书院生考试成绩优良者,方可升岳麓书院。现在则简单许多,30元买上一张门票,游客即可即兴参观。据说,门票为书院每年带来过千万元的可观收入。 由此即有了个特别提醒:如今的岳麓书院经N常是非常热闹,如果你是开车去的话,在寻找车位时,一定要发现一个就果断下手,千万不要左比较右比较,妄图找到一个又近又宽敞的去处,否则,等你比较完之后,你的下场很有可能就是开着车在书院外头绕圈圈。在有旅游团袭来的情况下,更是要如此。 [印象]年轻的“邓老” 因旅游的火爆,岳麓书院的里里外外早已失去了神秘感。如今,人们充满好奇的,是书院中的?人,虽然,他们的长相与普通人绝不会有二样———从前,是着长衫、“整齐严肃”的儒者,今天,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群人? 如今的岳麓书院为_湖南大学下属的一个学院,招收历史及中国哲学方面的硕士生、博士生,学生人数50余人。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前来书院参观、交流的海内外学者非常多,让他们讶异甚至是啧啧称叹的是,学生们学习的硬件环境至少是中国仅有:教室位于祭祀孔子的文庙之后,室外古木清幽,室内则全是仿明清风格的古式桌椅,置身于这样的教室之中,再累的苦读也变成了一件美事。 书院的学生我没能见到,书院的老师我倒是有幸得见。比如前面提到的邓洪波教授。邓洪波身负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头衔,以致未曾与其谋面的人,想当然地在电话中以“邓老”相称,而又哪里想到,这位“邓老”,1980年才步入大学校门。说到这件事,邓洪波不由拊掌哈哈大笑。 [链接] 历史沿革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张栻主教,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 清朝廷为褒扬岳麓办学之功,先后颁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额,并赐帑赐书,将岳麓书院列为省城大书院。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古建文化(部分) 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御书楼]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访院,与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记忆]50年前,讲堂曾经“莺歌燕舞”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长林:1953年8月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销,建立了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当时湖南师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前身)的一些院办公室就分布在岳麓书院的旧址。 当时,书院的讲堂(当时称忠孝廉节堂)是过道,堂外“整齐严肃、忠孝廉节”八个大字赫然在目。师院的工会有时在此举行歌咏活动与交谊舞会,有人戏称忠孝廉节堂成了“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之地。在忠孝廉节堂的西侧有文昌阁,是教工集会的地方。由此再上为两层的御书楼。院总办公室和教务处设在一楼,院长(包括副院长)的办公室设在二楼。忠孝廉节堂的南侧平房分布有人事处、学生科和工会,北侧为总务处办公室所在。当时每月发工资时,教工自动到财会科领取,人们戏称“赵公元帅在此常驻”。 1957年春夏之季“整风运动”期间,为“大鸣大放”而多次召开的座谈会在文昌阁内举行。教工可以自由参加、自由发言,这里于是成了自由论坛。一些大字报就贴在原岳麓书院正门的内外,一时间这里成了大字报的“海洋”,冲击了学院教学的空气,显现了政治活动的威力。进原岳麓书院大门,南侧为半学斋,1956年3月,湖南师院中共党委会成立后,其办公室就设在这里。北侧为教学斋,历史系办公室、资料室、中国史教研组和世界史教研组设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学斋。 1988年出版的湖南师大的校史——《湖南师范大学50年》一书写道:“岳麓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中大多数从事‘师业’,所以从本质上说,岳麓书院是一所培养‘师资’的书院,由此可见书院与师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3年至1959年间,湖南师院的院址就设在岳麓书院。 [建言]修复书院以恢复原貌为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麓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重修了一些毁废的景点。但此次修复也有不当之处,增加了某些原来没有的设施,如加修了围墙,把赫曦台也围了进去。加围墙意在便于管理和对外开放。但此举有画蛇添足之不当。便于管理可否不采用加围墙的措施? 再如把当今学者的题词置于景点之内,与古人的楹联同置一起,似乎不妥(不是说他们作品的质量不高),建议将今人的作品置于展览室内。在修复过程中也有把原有的建筑加以拆毁的现象。在忠孝廉节堂与御书楼之间原有文昌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书院进行大规模修复时,据称是由于文昌阁之名有迷信之色彩(按:命家以文昌为吉星,主大贵,因此书院生员凡应考得中及第者,均题名于阁内成为书院的荣誉),所以将其拆毁。这似乎不妥。是否可以不拆,对其迷信的内容加以说明即可? 书院大门 文庙大成门前的明代石狮 院墙一角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走近孔子
- 下一篇:杞县黉学 书声朗朗六百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