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义书院寻踪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22 温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贞义书院复原图(国画)林永杰 作 贞义书院遗物——《观荷亭记》字碑 贞义书院遗物——《兄弟岩》诗碑 贞义书院遗物——门座石雕 贞义书院遗物——石狮 项有仁/文 项绍雄/摄 8月15日下午,龙湾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及各界人士座谈,探讨该区的旅游开发事宜。不少与会者认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于是重建贞义书院的呼声再度响起。此前,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和去年张璁诞辰530周年之际,许多有识之士就曾联名提出这一建议。 温州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太宁元年(323),就兴办有永嘉郡学,成为浙江全省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据《浙江教育简志》载)。此后文脉绵延、弦歌不绝。两宋时随着国家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温州办学渐成热潮。至明时官办、民办、官民合办的书院、书塾蔚然成风,势呈鼎盛。当时著名的书院就有“永嘉”、“鹿城”、“东山”、“浮”、“芙蓉”、“贞义”、“梅溪”等约50来所。此外社学、私塾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可是纵观温州千余年办学历史,在遍布“五县”的众多书院中,唯一由皇帝赐名并奉旨修建的只有“贞义书院”。 贞义书院位于今龙湾瑶溪。原名罗峰书院,有屋三间,地五亩,公元1518年建成。为明嘉靖时内阁首辅张璁入仕前的自修与授徒之所。十年后(1528年)张璁成为内阁要员,嘉靖皇帝为该书院赐名“贞义”,并敕令当地政府扩建修缮。增建了抱忠堂、敬一亭、翰林学士、中兴贤相等六个牌坊。 1531年张璁第一次辞官归田时,又扩建了御书楼、来青园、富春园、栏杆桥、万竹亭、留胜亭、观荷亭,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书苑名园。 岁月倥偬,风云突变。1552年后温州沿海倭患猖獗,1558年贞义书院毁于倭患。悠悠四百多年过去了,当年贞义书院的残壁颓垣,如今早已湮没在岁月风尘之中。 民国初年,书院遗址上曾先后发掘出青石狮子一对,雕刻精致,形态逼真。不久又出土了《兄弟岩》诗碑和《观荷亭记》字碑。 《兄弟岩》诗碑上刻:“溪口三巨石,开辟为兄弟。恶工伐其尤,谁为谋大启。我兄弟多故,感此辄流涕。愿尔两相依,长镇溪山底。”下署“嘉靖八年春三月吉日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邑人张璁书”。 《观荷亭记》碑上则刻着张璁题咏观荷亭周边景物与他咏物抒志的诗三首:“亭上旧有三叠岩,予尝有诗云:‘合沓北山巅,已牢不可破。坚刚浑一体,勿疑还个个。刚锤莫相欺,历禁几经过。请看半山人,正在隆中卧。’有旗障岩诗云:‘小剧日焚香,山灵滋供养。绝壁凌飘风,观望似旗障。我欲请山灵,勒移于其上。游子慨我欺,谁是山中相。’两山夹溪亭,下汇为大池,夏子仲振,昔尝为予种莲,予赠之诗云:‘五月一日分荷栽,只恐今年花未开。明年花开主人远,也应念我看花来。’时予为举子,岁月云迈,物序感心,今果成荷池矣”。下署“嘉靖十六年丁酉二月望日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张孚敬(张璁的皇帝赐名)识”。 据考证,《兄弟岩》诗为张璁入仕前在罗峰书院所作,l528年嘉靖赐名“贞义”后,张璁于1529年3月手书此诗,自北京差人送至贞义书院,勒石树碑,以表示“怀念兄弟之情”。《观荷亭记》为张璁归乡养病于贞义书院时所作,勒石树于荷花池旁。 去年冬,纪念张璁诞辰530周年前夕,我们曾去瑶溪畔的张氏宗祠内参观过上述贞义书院的遗物。今年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又在熟谙当地文史的张卫中的向导下,去瑶溪山口一片草木迷离、乱石荒丘的广阔溪滩上,寻觅贞义书院的遗址。卫中君记得,溪东留有6根牌坊的石柱脚。他带着我们穿梭于花木草丛间,在一个低洼的湿地上,只寻得两根已遭凿削的石柱。拜访过当地的一位老人后,才知原有的六根柱脚,在此地开辟为花木场时,已被凿掉并用土填埋了,现在只留下这两根。这一结果令我们唏嘘不已! 老人还说栏杆桥的桥墩仍在。于是我们就兴致勃勃地绕过瑶溪上的大桥,在西岸循着碧如玉、明如镜的溪流,一路寻觅。 没走多久,我们就发现在溪流中,果然淹映着4块方形的石柱墩。每个柱墩约尺见方,墩与墩间距约尺余,一溜排列,粼粼碧波从柱墩间、柱墩上流过。张卫中兴奋地指着水中柱墩说:“这儿就是当初的栏杆桥”! 在张卫中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溪西的蜈蚣山。遥望山下,瑶溪汩汩,迂回蜿蜒于山坳的一片芳草绿树间,对岸即两根牌坊柱脚的遗址处。凝眸溪中,仿佛可见一弓石桥,静卧于碧溪之上。桥头两岸的花木掩映中,似有亭台楼阁玲珑,还传出书声琅琅…… 这幕景象,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画家林永杰先生根据文字资料描绘的贞义书院复原图里,已获得依稀展现。 我们期待着贞义书院能够重现风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