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丹青风雅 都尘封在紫禁城这座古老院落里(2)
http://www.newdu.com 2025/05/13 10:05:54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也是皇帝常常用膳的地方。养心殿宫区的入口叫作“遵义门”,但是在明朝大部分时间被称为“膳厨门”,嘉靖十四年(1535)才改为遵义门。不过一直到明末,太监们仍然称其为膳厨门。进了遵义门,在北边即可看到养心门。在明代,养心门的南侧是长排的膳房。当时皇帝的膳食就是在这里调制的,皇帝既可以在养心殿用膳,也可以命人将膳食送到乾清宫。在明末天启皇帝之时,魏忠贤专权,他擅自将膳房迁出,将膳房原有的地方改为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的办事衙署。此后,魏忠贤就在这里独揽大权,代皇帝批阅奏章,残害忠臣。另外,明代时在养心门的南面还有一座无梁殿,是嘉靖皇帝在位时下令建造的。整个殿宇都是砖石结构,不用一根木材,是嘉靖皇帝炼丹药的地方。 ![]() 养心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初顺治、康熙时期,养心殿也是皇帝闲暇时候驻留的地方,或休息,或读书。顺治帝在执政后期,常常住在养心殿,并最终病逝于养心殿;康熙帝从中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喜欢在养心殿度过政务之外的闲暇时光。他还曾在养心殿赐宴大学士和翰林大臣,大学士张英则写下了《养心殿侍宴诗》:“暖日和风漾凤城,履端清讌在承明。楼前晴雪消金掌,玑上春星转玉衡。三殿班联同恺乐,万方歌舞祝昇平。欣沾元日恩辉早,听奏钧天第一声”。 从雍正朝开始,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按照规制,为大行皇帝治丧的27天内,嗣皇帝在倚庐身穿丧服居住,之后再正式入住寝宫。但是,雍正帝即位后下旨“诸王大臣佥云持服二十七日后,应移居乾清宫。朕思乾清宫乃皇考六十余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朴素。朕居养心殿,守孝二十七日,以尽朕心”。但守孝期满后,雍正帝坚持继续素服持斋,在养心殿守孝27个月。之后,雍正帝正式移居养心殿,养心殿自此成为皇帝寝宫,也因此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这里一直是清朝政务决策地,所有的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处产生并宣布于天下,而步入此地的大臣无一例外是皇帝宣召并由太监引领进来的。 清帝中居住在养心殿最久的是乾隆帝。 雍正十三年(1735)农历八月,雍正帝病逝。嗣皇帝弘历以上书房为倚庐,居丧二十七日后移居养心殿。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帝禅位给顒琰,自己成为了太上皇,并建宁寿宫作为太上皇的居所。但是,做了太上皇的乾隆帝并未移居宁寿宫,仍然住在养心殿,仍然以太上皇的名义执掌政权。直至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病逝,嘉庆帝才迁至养心殿。 溥仪是养心殿最后的主人。溥仪退位后,依旧住在紫禁城内。溥仪八岁之前随隆裕太后居住在长春宫,隆裕死后他便住进了养心殿,在“又日新”的匾额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溥仪喜欢上了西方文化。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成为了溥仪的英文教师,并与溥仪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溥仪也喜欢西洋家具,喜欢弹钢琴,他命人在养心殿安放了一架钢琴。溥仪接见当时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胡适也是在养心殿内。1922年,17岁的溥仪大婚,婚后的溥仪仍旧住在养心殿,婉容和文绣分别住在储秀宫和长春宫。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出土文献学者破解:《山海经》究竟是本什么书?
- 下一篇:“自我坎陷说”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