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交通 >

贺江水道载誉古今 对接海陆丝绸之路(4)

龙湾:
    纤夫和船民的无字史诗
    从白沙往南,回到贺江边的南丰镇中心。这里原是明洪武年间开建古城的城池所在。现在古城的西门和南门还保存完好。沿着城门外清代旧街官渡头可以一路走到贺江边的古渡头。
    古城一路往南,穿过城南旧圩,来到南丰镇外一片被称为龙湾的水边地带。这里是贺江的一处河湾,贺江下游走西江从江口镇上行贺江的船只到了这里,逆流而上,加之地势走高,就如同爬坡,帆船时代,需要人力拉纤。在龙湾水边的文笔山山腰上,我们看到了一条条密集的、深入岩石的磨画痕迹。通行的南丰镇文博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历代船民在这里上岸拉纤,纤绳在岩石上反复打磨留下的痕迹。这一条条一层层横切过山腰的痕迹,像水上船民们一曲无字的史诗,记载下他们世代在江上的足迹。

    文笔山参天的古榕树下,龙湾船民们,至少从清朝至今,每年正月十五,都来这树下祭祀属于船民们自己的浮龙社神。社神只是用一块石头来代表,浮龙正是船民们一条条船只的象征。1933年竖立的一块碑上,刻着龙湾船民们在这里祈求顺风顺水,丰衣足食的祈愿。
    在封开县文联,翻开1932年重新编撰的《开建县志》手抄本,当地的官员乡绅集康熙、道光年间的方志资料,重新编写了开建县的历史往事。其中就提到了龙湾,这片贺江边船民聚集地域的情况。原来龙湾圩就是南丰圩的所在。墟市所在就在文笔山下龙吟桥的南边。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因为战乱而废弃。到了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又组织往来商民们复办商铺。开始的时候,还是“缚茅架屋,聊避风雨”的简陋地方,到了道光年间,在知县的要求下,逐渐规正成用瓦建的房屋,还用青石铺了路。兴盛时候,也是人头攒动,“俨然都会矣”。
    在文笔山下不远,以前水运船队的船民们于今住在岸边的安居房里。江面上还有几艘当年的货船停靠。跟船队的人访谈。五十多岁船民的女儿林姐告诉记者,这支船队曾经是封开县人数最多的一支船队。大家祖祖辈辈都是沿江聚拢来的跑船人。上世纪50年代运输社时期,运输队曾经有40多条运货的帆船。船队五十来岁的人,个个都在船上跑过运输,在文笔山的山道上拉过纤。“过去,我们从广西拉大米、木材、石头到江口,装到江口的大船上,运出广州、香港。回来的船上运盐,还有一些外面城里的日常用品。从江口上来南丰,帆船差不多要走两天。”林姐自豪地说。她的口音不是南丰本地话,而更接近广府白话。年轻时经常在外跑水路的她,也听得懂记者的普通话。
    水上贸易发家的大宗族
    贺江水道上的贸易也孕育出不少有钱的大宗族,至今还有许多大的古村落留下来。像贺江边思畔村的李姓人,族里出过进士。出了江口,在杏花镇杏花村,有远近闻名的杏花十二座清代古宅。据封开县文联的陈楚源说,庞大院落的主人就是在贺江上经商出身的伍姓人。杏花十二座房屋连成一体,迷宫一样的布局,竟然有116个门。明末清初,伍氏兄弟几个长期在广西、广东一带做生意,发迹后,回家乡盖了这座奢华的宅院。从“十二座”出来的伍氏后人现有400多人。除了部分留在当地之外,广泛分布在珠三角、港台地区,还有移居美国、加拿大的后人。
    封水之战:铁链拦战船
    贺江这条古水道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贸易往来的信息,水道同时也是一条军事要道。在贺江上,也留存着南汉时期的古战场遗址。遗址位于贺江出口上五公里处。据史料和地方志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国与楚国在贺江下游汇入西江前,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封水之战。这是南汉国军事家苏章,指挥南汉军,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一场著名战役。传说苏章在贺江口两岸,上下河段各拉了一条粗壮的大铁链,铁链的两头系在岸边特征的大铁轮上。又挖了战壕把机关掩藏好,让贺江口附近的百姓搬运稻草,放到江面。布置妥当后,苏章率轻舟出战,没战多久就诈败,推入贺江口。楚国军队穷追不舍,进入了南汉军的埋伏圈。岸边士兵迅速拉起了前后两条铁链封锁了江面,楚军战船进退不得。布满江面的稻草又缠绕着楚军战船的推进器,战船动弹不得。这时,埋伏在两岸的3000射手万剑齐发,歼灭了楚军3万人的军队。如今,在古战场遗址上,后人为了纪念,还专门再造了一条铁链。
    
    当年船工拉船的纤绳在岩石上磨出的道道深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