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汉唐翻车:宫廷和民间的双线发展(3)

其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的一则记述。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蜀将军皇甫直别音律……元和中尝造一调,乘凉临水池弹之,本黄锺而声入蕤宾,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直因调蕤宾,夜复鸣弹于池上,觉近岸波动,有物激水如鱼跃,及下弦,则没矣。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数日泥下文余得铁一片,乃方响蕤宾铁也。[21]
    这条材料与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不是当时民间比较普遍使用水车(可移动的翻车),皇甫直不可能仓促间调集那么多水车,竭池索物。四川是稻作区,这里的水车平常应该主要是稻田灌溉使用的。此记载可以与花蕊夫人的《宫词》相印证,表明四川较早使用翻车。
    除了当时人的记载外,我们从后代的一些记载中也可以推知唐代民间使用水车的情况。
    其一,舒亶的《题它山兼简鄞令》。唐代大和七年(833年),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王元玮领导在鄞江上修建了御咸蓄淡引水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山堰。该工程效益明显,造福百姓。但当地供祀闲鬼,却没有王元玮的祠庙,时人为之大鸣不平[22]。北宋诗人舒亶说:
    呜呼王封君,心事鬼出没。驱山截长江,化作云水窟。旱火六月天,万栋挂龙骨。……[23]
    “呜呼王封君,心事鬼出没。驱山截长江,化作云水窟”,说的是王元玮出神入化,建造了它山堰。“旱火六月天,万栋挂龙骨”,说的是它山堰建成后,虽然旱炎如火的六月天,由于有堰水的灌溉润泽,千家万户可以无忧无虑地把龙骨车挂在屋梁上。那么,反过来说,它山堰没有建成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千家万户就要使用龙骨车来抗旱了。所以,这一相对晩出的材料曲折地披露了唐代使用翻车的某些情况。诗的语言难免有所夸张,但唐代浙江鄞县一带农民使用翻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它山堰建成之后,龙骨车也不可能废弃不用。
    
    
    它山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其二,郏亶的《水利书》。郏亶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家,熙宁三年上书提出治理苏州等地水利的方案。这一方案是在总结古人治水治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他在苏州、秀州和松江地区实地调查了水田、旱田塘浦遗迹七项二百六十四条,指出“古人因地之髙下而治田之法”,“其低田则阔其塘浦,髙其堤岸以固田,其髙田则深浚港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塘埔阔三二十丈,深二三丈,堤岸高者可及二丈,低者不下一丈。高田地区塘埔比低田还要浚深些。“古人为塘浦阔深若此者,盖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于堽阜之地,虽大旱之岁亦可车畎以溉田。”[24]所谓“车畎以溉田”就是用翻车引水灌溉田地。太湖流域塘埔圩田系统形成于中唐以后至五代之时。太湖流域“车畎以溉田”起码可以追溯到中晩唐。郏亶是太仓人,自幼生活在江南水乡,长大后又经常到野外考察农田水利,他的叙述应该是可信的。本丛谈中篇还将谈到,塘埔圩田系统中圩岸的修建是离不开翻车的,翻车的普遍使用是塘埔圩田系统形成的先决条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