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唐代曲辕犁的设计美学分析(1)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具的创造更新。犁是人类早期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随着冶铁技术的广泛运用,战国时出现了铁犁铧,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曲辕犁的广泛推广,使中国在耕地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足足领先欧洲近2000年。 
    一、唐代曲辕犁的起源和构造 
    1.唐代曲辕犁的起源 
    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最早是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协)田”。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的使用,耒、耜合而为一,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是将原来耒、耜的一推一拔,改为连续推拔。 
    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到唐代时,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既调节了耕地的深浅,也省了不少的力气,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被称为曲辕犁(见图1),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用,故又称为江东犁。 
    2.唐代曲辕犁的构造 
    唐代曲辕犁的主要功能是翻土、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曲辕犁主要分为犁架和犁铧两部分,犁架主要由木材来制作,犁铧由铁来做成。制作工艺较简单:犁架多采用楗、梢、榫等来连接固定,这样不仅轻便灵活,更坚固耐用;犁铧采用铁制冶炼、捶打来实现,犁铧锋利,有利于耕作。 
    据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唐代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槃等11个零部件组成(见图2)。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镵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槃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耒耜经》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和流传。 
    后来曲辕犁的犁槃被进一步改进,出现了“二牛抬扛”,直到现在仍被一些地方运用。 
    二、唐代曲辕犁设计分析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功能性突出。曲辕犁的应用和发展,得力于其精巧设计。本文拟从其功能性、经济性、技术性、人性化四个方面对曲辕犁的设计进行分析。 
    1.功能性分析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曲辕犁的犁槃上可以架两头或更多牛,这样既保护了牛,又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古书记载:江东犁的效率来自于牛。按古人计算“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犁架加大就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强。
    2.经济性分析 
    从经济性来说,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经济实用,适合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木材价格低廉,随处可取;当时铁已广泛用于各种器物上,冶炼的技术被人普遍掌握。从结构上看,既简单又连接牢固。整体经济性好,便于普遍推广利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