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元代农业的发展概况(2)

元代的农作物分布,粮食方面,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等作物为主,并且也引种水稻。由于推广优良稻种,全国粮食产量以稻谷为第一位。同时,荞麦、高粱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经济作物方面,宋末元初是我国植棉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据史书记载,我国海南岛的黎族和云南西部的傣族在汉代或汉以前就已种棉织布 ,西北边疆的维吾尔族祖先也已于6世纪在今吐鲁番等地种植棉花 。但那时产量较少,一般粗布在当地穿用,较精美的棉布曾传到长江流域,被视为精品。如苏轼的《金山梦中作》言:“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说明北宋时木棉裘在江南还是奢侈品。到了南宋末年,福建、两广和江淮流域的棉花种植已发展起来,特别是到了元初,已成了“木棉,江南多有之”的局面。另外,在园艺、蚕桑等方面,元初在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元代农业生产与前朝不同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在漠北、东北、西北及西南边疆地区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以元代岭北地区为例,其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辽代曾在胪朐河 (克鲁伦河)和镇州(今蒙古国布尔根省青托罗盖)地区经营屯田,但辽亡后就废了。成吉思汗攻金后,将大量汉民工匠带到漠北,一方面让他们从事手工业生产,另方面让他们种植粮食以自给。如张德辉在《张辉卿纪行》中就记载了他在怯绿连河上游与和林川西见到有汉民居住并从事耕种。元太宗窝阔台时代,在和林地区及谦谦州等地也开始耕种土地。 
    世祖忽必烈时代,岭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除称海外,怯绿连河、和林、杭海山麓、五条河、呵扎,以至益兰州、谦谦州、吉利吉思等地都先后开辟屯田种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一次是至元十四、五年(1277—1278年)刘国杰等率侍卫军参加讨伐昔里吉之乱,后一部分汉军留戍称海、和林,开辟屯田;一次是大德三年 (1299年)海山出镇称海,随从他戍守北边的诸卫军经营屯田以助军食。五年,成宗派往北边犒军的使者还朝说:“和林屯田宜令军官广其垦辟,量给农具,仓官宜任选人,可革侵盗之弊。从之。” 另一次是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设立行省后,新继位的武宗又命汉军万人屯田和林,次年秋成,收获达九万余石。同时,和林行省左丞相哈剌哈孙亦命人经理境内称海的屯田,岁得米二十余万石。于是“益购工治器,择军中晓耕稼者杂教部落,又浚古渠,溉田数千顷,谷以桓贱,边政大治。”这是岭北行省屯田成绩最显著的一次。 
    对此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元代岭北地区农业发展已由原来的以汉军屯田扩展到指导各部落民从事农业生产。使一部分蒙古人学会了耕种,开始过半农半牧生活。此外,至元中刘好礼奏请选派中原人到益兰州等处,教当地人耕种;大德初年,朝廷给晋王所部 (在怯绿连河上游一带)屯田农器牛具,并增其屯田户 。这些都充分说明元代岭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为畜牧业做了重要补充,在岭北行省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东北的金复州(今辽宁金县)、瑞州(今辽宁绥中西南)、咸平(今辽宁开原北)、茶剌罕(今黑龙江绥化、安庆一带)、剌怜(今黑龙江阿城南)等地;西北的别失八里、中兴、甘州、肃州、亦集乃等地,云南的威楚(今云南楚雄)、罗罗斯等处,也进行了屯田。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方法和农具、种子,推广到边疆地区,使当地农业生产从无到有,或改进了耕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自给率。 
    元代在畜牧业发展方面最突出的地区是漠北、漠南蒙古地区。因为这里是蒙古统治者的发祥地,他们取得统治权后,对这里的主要经济支柱畜牧业亦给予了特别关注。指导这些干旱地区打水井,防病治病,推广畜牧技术;有了灾害调动内地人力、物力给予支援。加之这些地方已出现了半农半牧生产方式,所以使其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