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古代水车发展及兰州水车(2)

东汉三国时的水车是龙骨水车
    东汉时水车始见于记载,《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汉灵帝时太监“十常侍”擅权,其中的张让,他搜刮民财,大修园林、宫殿,派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里的“翻车”就是龙骨水车,“渴乌”就是此车上的提水装置。此车由上下两个链轮和传动链条为主要组件。将此车置于河边,双手摇动辘轳,驱动轮轴旋转,带动木制链条(即龙骨)及其上的刮水板循环运转,不断将水刮入木槽,将水吸上河岸,用来路面洒水压尘。这当然比人工挑水泼洒路面,省事多了。《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引傅玄《序》记三国时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自张让时过了三十多年,到曹魏时的发明家马钧,在吸水洒路的翻车基础上,经过改进,不仅提高了吸水效率,而且使之轻便灵巧,无需壮汉费力手摇,只需儿童轻轻摇动就能不断吸水灌园,超过以前的翻车上百倍。后来将手摇辘轳改为脚踏拐木,人抓住木架,踏动拐木,即可将水吸入田内,这比手摇的更为省力。其提水高度在一两米左右。
        兰州水车是筒车
    兰州水车的鼻祖是筒车,它是利用水流冲动来提水灌溉的机具。筒车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陈廷章的《水轮赋》,水轮就是筒车。《水轮赋》有句:“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回随匠氏之程。”“鄙桔槔之烦力,使自趋之转毂。”“钩深之远,沿洄而可使在山;积少之多,灌输而各由其道。”指出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转动水轮装置,提水上升,灌溉农田,比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桔槔省力多多。由于筒车在水轮上装置汲水筒,水轮的直径几乎等于提水高度,结构简单,用材基本上是当地盛产的竹子,因之造价较低,维修方便,至宋代已在南方广泛流行了。元代王祯《农书》对筒车的结构、制造方法有很详细的介绍,并附有详细的图谱,可供仿制。
    近来有人说兰州水车最初发明于东汉,三国马钧又进行了改进,唐宋时期中原各地广泛使用了水车。这种说法实际上把手摇或脚踏龙骨水车,误认为凭借水流冲击力而提水灌溉的筒车了。并说民国《靖远新志》载房贵于正统三年从南方老家把水车引进到靖远黄河边上。关于房贵引进水车之事,查阅几部靖远县志,其说不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