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寻访千年古刹龙潭寺

  赵佗书院是一块破败不堪、断垣残壁的寺庙遗迹
    “我老家龙川有座距今两千余年的赵佗书院,至今未见报道,你们商报能否派人来采访呢?”为此,记者于月初约了3位同行前往寻访。
    早晨6点,按朋友指示的路线,一路走走问问,记者一行于中午12点来到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 山腹地——赵佗书院。
    亮在眼前的赵佗书院,是一块破败不堪、断垣残壁的寺庙遗迹。古砖砌地基依旧清晰,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依山而建,寺庙分上下两厅,坐北朝南,门前是一个半月形放生池和一堵半月形围墙,造型很有特色。地上凌乱堆放着许多石柱,雕琢很精细。山上一位66岁的骆振达大叔找来一个焚烧文表、消灾祈福的“聚宝盆”,但残缺莲花底座。
    骆大叔说:“赵佗书院也称龙潭寺。该寺建于秦二世九年,缘于赵佗平定南越到龙川建县后,邀请河南高僧一弘大师主持建寺,距今两千余年。北宋1556年,当地再次扩建。龙潭寺是旧时粤北龙川、和平、河源(即现在的河源市)三县,纯客家人地方的主庙,有48个子庙。寺庙里曾有一个重达2000斤的镇庙之宝大古钟,鸣声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在文革动荡岁月,给当地新潭村的崔学兰、崔学强兄弟俩用柴火烧了两天两夜,推入水中炸裂,取铜铁变卖,给毁了。”当记者追问毁钟人下落时,骆大叔说:“他们兄弟俩毁钟五年后就死了。”
    骆大叔说:“赵佗书院以风水殊胜得名。从北坑村观望龙潭寺,正好坐落在海拔800米的 山和海拔1000米的大帽山之间。其势非凡,风光独秀。当年有位风水大师叫崔达章的在此题诗道:‘玉带秀峰叠叠起,儿孙代代坐朝中。’”按风水大师的诗意,大家朝正南方向看去,远方果然有几条山脉叠叠而起,形似玉带,景色秀丽。
    龙潭古寺还有两条山河,南边一条叫龙潭河,东边一条叫罗田河。河水从寺庙两腋而下,川流不息。当年苏东坡到此赋诗,其中两句:“龙潭飞瀑悬千尺”、“ 顶峰高积雪多”。有如此好的风景,难怪赵佗要在这里建书院。
    相传龙潭寺有两个传奇故事:一个传说:在赵佗书院的厨房位置,土地松软,无论用多长的竹竿都能插入地下,而人站在上面也不会陷入泥土,老百姓称它‘生龙口’;另一个传说: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道长,帮助一位有钱老爷在 山龙潭相风水,宝地相好后开挖造墓,可今天挖了明天浮起一大堆新泥土出来,老爷令人搬走,次日又现新土,反复如此。道长见状,就在地穴上放了一尊菩萨像,第二天果然不长新土了。道长便说,此地虽好,但只能建庙宇。
    从上面两个传说中,记者判断为:龙潭古寺庙遗址古代或许就是个“潭”,是个沼泽地,土地表层经过长年风干而变硬,而地下仍然是烂泥巴。无论多长的竹竿都能插入地下,就能说明这个道理。但记者多方打听,都没有找到有关寺庙地壳变化的记载。要真正弄懂古龙潭寺宝地之奥秘,还得用科学求证。骆大叔说,他孩儿年代知道龙潭寺庙香火非常旺盛。有镇志记载:凡出任龙川县令者,必先至龙潭宝刹为百姓烧香 福后方才到任。
    下午3点,大家沿一条石砌古官道向南行走,穿过竹林,来到龙潭河石拱桥——龙王桥。桥东岸有两座石碑,一座刻有嘉庆18年立,一座刻有光绪29年立。碑上字迹模糊,难于辨识。桥南岸上头不远处还有座龙王庙遗址,而桥东岸河边处也有一座古石屋遗址,传说是“仙女”更衣室。可惜,两个遗址都找不到文字记载。龙潭河的奇观让人兴奋,河床石块给河水冲刷成一个个光滑滑的石漩涡。桥上方400米处有一个“龙潭公”潭口,水宽约100平方米,瀑布落差也有100米。
    据北坑村钟书记介绍:山地域最怪的气象特征,夏秋时节,经常是西边雨水东边晴,东边雨水西边晴。在太阳光照下,河上经常出现五色彩虹。
    午落时分,我们原路返回寺庙。傍晚,寺庙门前一壶茶,4位众生围着法师听其讲法,聊到凌晨一点,法师就寝后,4位就住在念佛堂。
    清晨6点半,静静的念佛堂里响起了敲木鱼、诵经声,听来很舒服。(甘跃飞 曹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