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羌地汶川


    
    
    
    古羌王的遗都萝卜寨屹立于海拔1970米高山之巅。每当羊角花开的时候,这座云朵中的山寨都会绽放出尔玛人家独有的魅力。 
    记忆中的汶川,总伴有岷江昼夜不停的咆哮。那时,我们常常坐在阿坝师专校园里的苹果树林边,遥望江对岸如同一艘巨轮的汶川县城———这艘巨轮是从大山里开出来的。从2000年的春天起,我受一家研究单位的委托,从事羌文化的发掘工作,经常徒步深入到汶川周边的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我踏入了汶川的骨髓。 
    不逝的羌碉岁月
    据史料记载,汶川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汶川遗留的古羌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无论是距今3000多年前出土的西周青铜制品,还是姜维城下发现的大量陶片和石器,都充分说明了汶川曾经是羌汉文化的交汇点和羌汉异质同貌边缘文化的发祥地。汶川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威绵干旱河谷的半山腰,人口接近三万人。传统的羌人多以泥土和石块垒砌的寨子和碉楼作为栖身之所,《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说古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羌寨一般修建在半山上的险要地带,不仅要考虑地基牢固,向阳背风,避免山洪冲毁,还要方便生活和劳作。整个寨子浑然一体,环环相扣,犹如一座构思严密的古城堡。 
    羌人构建房屋都是就地取材,这与居住环境的选址有很密切的关系。如羌峰寨和羊龙山寨就是以当地的石块石片加拌黄泥砌成,相传古羌王遗都的萝卜寨和布瓦山寨,则主要以黄泥夯筑而成。羌人的住房一般是二至三层的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屋子的上部多高于前面的平台。底层圈养牲畜,二层用于住人,顶层为堆放粮食物品的仓库,最上层的小楼供奉着白石神。羌人的居住模式一般是神的下面是人,人下面是牲畜。羌寨最令人感叹的是它的供水系统,在房屋密布的寨子里,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水道和取水口,其构思的巧妙及科学实为一绝。我曾在位于岷江西岸簇头沟旁的羌峰寨采访过一位姓黄的老人,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堆白石头对我说:“你晓得不?那些都是沾了仙气的。我们住在这些石头砌的屋子里,就会得到神的保佑!”由于是成阿线南端的第一座羌寨,羌峰寨有西羌第一寨之称。其精美的刺绣远近闻名。2002年夏天,我将购得的一块羌绣送给来自法国的法比恩小姐时,她幸福得用夹生的汉语对我说:这大概是上帝的手绣出来的吧! 
    在距离县城13公里的雁门乡境内,有一座屹立于海拔1970米高山之巅的羌寨,这就是传说中古羌王的遗都萝卜寨。萝卜寨寨长约350米,宽约150米,从高空俯瞰,整个寨子犹如一条在人间漫游的鱼,西北方向为鱼头,西南是鱼尾,鱼脊在北,鱼腹向南,房屋建筑集中统一,布局合理。寨子里的巷道四通八达,最宽的地方约有七尺,狭窄处仅容两人贴身而过。萝卜寨共住有240多户人家,1100多羌民。据当地人介绍,萝卜寨原名叫老虎寨。很久以前,为了抗击官府的掠夺,一位名叫陈八斤的羌族汉子,号召大家用堆放在屋顶上的大萝卜奋起抵抗。官兵被砸退后,寨子里的人为纪念这次胜利把老虎寨改名为萝卜寨。汶川县委宣传部的杨朝宇部长曾告诉我,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的先头部队插入青坡、萝卜寨一带,与国民党川军大战于雁门关,当时徐向前总指挥的指挥部就设在萝卜寨旁的川主庙内。萝卜寨近年来作为汶川的主要旅游景点,已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每当羊角花开的时候,这座云朵中的山寨都会绽放出尔玛人家独有的魅力。愿“5·12”特大地震中的萝卜寨人平安! 
    “塔锅子”和“麦拉子”
    羌族人有许多富有创意的民间美食。2000年秋天,当我第一次到龙溪乡的阿尔村巴夺寨作调查时,就吃到了香脆可口的“塔锅子”。“塔锅子”是用适量的玉米面烧煮而成。羌人加工玉米面有一套很严密的方法。当玉米从田间收回家后,先放到屋顶的耳墙上吹干。然后装进自制的竹笼箱子中,用一块方形的木料挖出槽道,再手握玉米在槽道内来回地摩擦。待玉米脱粒后,用水磨碾成面粉,再取筛子将麦麸分离出来,剩下的才是做“塔锅子”需要的上乘面粉。“麦拉子”同样用玉米面作为材料,在一锅烧开的水面前,制作者一边往锅里撒玉米面,一边用竹筷搅动,其稀稠度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里面还可以添加肉粒和蔬菜。若是在春光中呼啦呼啦地喝上一碗“麦拉子”,那一身的爽劲儿就会在喜悦中涌动一整天。在汶川的羌人中,流传着一首赞颂玉米的打油诗:“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也低头,双手握住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2006年5月,当我再次来到汶川的时候,这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看见县城里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达到了发达地区的水平。杨朝宇告诉我,汶川是阿坝的门户,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汶川,不仅要保护好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他要我过两三年再来看看,那时的汶川还会让我吃惊!因为从都江堰到汶川的高速公路通车了,这座“藏羌走廊”上的驿站一定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杨朝宇在说这些的时候,远处的萝卜寨又传来了阵阵山歌: 
    杜鹃花开花蕊红 
    哥妹有话在心中 
    人多面前莫说笑 
    月亮暗来情更浓…… 
    释比与巫文化
    羌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个优美的传说。据当地研究羌文化的专家陈顺清先生讲述,传说中的羌神木比塔把写有羌文的天书交给了他的三女婿斗安珠,要他带到人间供奉在神龛上。斗安珠按照羌神的嘱咐,将天书放到了牧羊人家的神龛上,但牧羊人的孩子因好奇偷出天书,不小心被羊吃了。得知消息的羌人赶紧把吞吃天书的羊杀掉,用它的皮制成衣服和羊皮鼓,边敲边唱,以表达对羊的惩罚。后来每逢丰收来临或盛大节日,羊皮鼓就会被敲响,奏出羌人敬畏上天的心声。羌文化中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羌人的巫师———释比。释比是羌人中的男性萨满,又被称为“端公”。相传羌人中的释比都能够赤脚在烧红的铁铧上舞蹈,耍火链,坐红锅。陈顺清先生介绍,释比有一种治病的方法叫做“翻刀山”,其具体做法是将十八至二十四把锋利的钢刀,两人执掌一把等距离地直立于地,形成人们常说的刀山之状,待释比念经施法后,便可赤脚踏上刀尖如履平地,令观者无不为之愕然。陈顺清告诉我,患者每逢此况皆受惊吓,出一身冷汗后,病也就不药而治了。2006年5月,我曾受邀参加了汶川县委县政府在萝卜寨举办的“古羌节”,当97岁的老释比戴着猴头法冠,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现身时,我看到了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 
    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不仅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还精通阴阳八卦、天文地理和本教的教义教规。羌人中的释比不脱离生产劳动,相反,在很多时候还要指导羌人如何劳作。在汶川大大小小的羌寨中,几乎每一座寨子都有释比,有的还不止一个。那天,我和陈顺清还谈到了《先蜀记》,陈顺清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的“石室”在羌语中称做“几勒”,也就是羌族最常见的住房。从民族学的角度讲,蚕丛氏应该是氐族中的一支。民族学家童恩正先生认为,氐族应该是在低地转为农耕文化的羌族。按此说法,氐羌就是同源,那么闻名于世的三星堆文化就有可能是由古羌人中的一支创造的。 
    汶川县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县域面积4085平方千米,东邻成都市的彭州、都江堰两县级市,南接成都市的崇州和大邑县,西界阿坝州的金川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阿坝的理县、茂县相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