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不羁公子缘何"壮悔"?(3)

堂名“壮悔”文颂烈士    
    侯方域本来决意为大明王朝守节,却被迫参加清朝乡试,这或许跟他的性格有关。他有两篇关于衣服的文字,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和性格。
    其一是钱谦益“两朝领袖”的故事:“尝闻有先朝巨公(即钱谦益)游虎丘,其为衣,去领而阔袖。一士前揖,问:’何也?’巨公曰:’去领,今朝法服。阔袖者,吾习于先朝久,聊以为便耳!’士谬为改容曰:’公真可谓两朝领袖矣!’”这段文字,可见他不事两朝的观念。
    其二则是写给方以智的一封信。信中说,过去方以智曾送给他一件衣服,他时常穿着。后来与方以智失去联系,因牵挂故人,每天早晚都穿着这件衣服,直穿得“色黯而丝驳”。清朝服制颁行后,因这件衣服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唏嘘”。他的妻子看他如此,对他说,“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制,即可服矣”。侯方域却急忙制止:“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
    这段文字,显示了侯方域内心的矛盾纠结,他牵挂故国故人,却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刚烈的反抗者。当初桃叶渡相别,李香君伯牙碎琴般告诫,或许更是因为对他这种性格的洞察。
    参加乡试后的第二年,侯方域建壮悔堂,将自己的古文结集为《壮悔堂文集》,这年九月,或许为了排遣心中郁闷,或许为了向故友表白自己应试的苦衷,他决定再次到江南游历,去拜访多年未见的生死之交陈贞慧和其他复社故友。
    几年时间,天翻地覆,旧地重游,已物是人非,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均引发他无尽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人生之叹”,这些复杂而苍凉的情感,在他的心中汇集、激荡……
    前次江南之游,他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列为“四公子”,才华和抱负一时名动天下。而沧桑巨变之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三人遭际各不相同,但气节均可称道。
    陈贞慧“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冒辟疆也“隐居不出”,当时“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方以智则颇为悲壮,他因“推戴”桂王曾短暂为相,罢相后出家为僧。“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
    三个人后来都坚守了自己的信念。陈贞慧于顺治十三年卒;冒辟疆在康熙年间,“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遂终老于乡里。方以智于康熙十年(1671年)赴吉安拜文天祥墓,“道卒”。据余英时先生考证,方以智并不是平平淡淡地死去,他选择了“惶恐滩时说惶恐”的惶恐滩刚烈自尽。
    侯方域游历江南之时,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故人的所作所为,已经令他颇为感愧。他的《倪云林十万图记》一文,是为陈贞慧所藏名画而作。倪云林是由元入明的画家,在明朝建立六年后所作画上,仍“款署至正(元朝年号)癸丑”,侯方域称赞陈贞慧“自乙酉金陵变后,绝迹不入城市,更命其二子弃去诸生,其亦云林不忘至正之意耶?”字里行间,令人不能不联想到他前一年应乡试的隐痛。
    他的故友中,坚守气节的大有人在,如黄宗羲长期从事抗清活动,陈子龙、吴应箕、夏允彝等则在抗击清军中殉国。与陈贞慧一起作《留都访乱公揭》的吴应箕尤为壮烈,在宜兴时,陈贞慧对他细说吴应箕之死:“次尾(吴应箕字次尾)战败,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古人往事,令陈、侯二人为之“痛哭失声”。后来,侯方域写了《祭吴次尾文》,沉痛地说:“呜呼!次尾读万卷书,识一字‘是’,明三百年,独养此士。”
    这次江南之行,故友们对侯方域的态度并没改变,对他热情有加,并没有将他被迫应试视为失节。侯方域耳闻目睹,感慨良多,为老友乱后重逢欣喜,为死去的旧交悲悼,写出了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文字,其中满蕴新亭之泪,江山之恨,禾黍之悲,流露出了强烈的遗民情绪。《祭吴次尾文》、《阳羡燕集序》、《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扬诸军事史公可法》、《考功员外郎华亭夏公允彝》等诗文,透过低回呜咽的文字,讴歌了大义凛然、烈骨铮铮的明末英雄。
    南游归来,侯方域在家举行祭礼,面南洒酒,向亡友谢罪。一年多后,年仅37岁的侯方域病故。他参加清朝乡试,虽出无奈,却也愧疚难解,但在他的诗文里,侯方域并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清朝建立后,侯方域回乡隐居,在此楼整理旧籍,编写新著。35岁时,他回想自己半生流离,无所作为,悔恨万千,遂将该楼改名为“壮悔堂”,其文集亦名《壮悔堂文集》。姚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