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百年古村落 京西古驿道上灵水"举人村"(6)

在灵泉禅寺(现为灵水村学校)东侧,有雌雄同树古银杏。古银杏共两棵,均为雄性,一棵干径85厘米,高20余米;另一株干径60厘米,高10余米。两棵树均有千年之久,由于地下水枯竭,两树树顶已干枯,但树干仍枝繁叶茂。奇怪的是北侧一棵雄性银杏树,在这棵树的第一层侧枝上长有雌枝,成为雌雄同树。这一枝杈年年果实累累,雌枝穿透雄树的侧枝母体,在雄树侧枝下还长出一米多长的下垂锥体,当地人称其为树锥。
    当地村干部介绍说,据来过的生物专家研究,雌雄同树古银杏和柏抱榆桑,可能是先民使用过嫁接技术,但没有文字记载。我告诉他也不尽然,记得碧云寺内有一棵两树相抱,那里介绍是因为雷雨时节雷劈树干,其他植物的种子随风飘入所致。村干部听后连连点头,忙说真有可能,夏天这里的雷可厉害啦,您看那边就有棵树被雷从中间劈成两半,现在又都活了。幸亏这番讨论,让我们得以看到前所未见的“雷劈活树”。
    ■“秋粥节”不忘减灾
    在我国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大都和祈福迎祥有着密切联系。下面说段灵水村祈福减灾“秋粥节”。
    清康熙《宛平县志》卷五记载:“国朝刘应全,宛平人。世历灵水村。为人敦朴无伪。于康熙七年(1668年)十月内水灾,同子懋恒赈济饥民,捐谷二千七百石。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内旱灾,赈济饥民,捐谷一千石。诚尚义人也!俱经题请,优叙在案。”
    对刘氏父子赈灾的事情,在清末光绪《齐家司志略》中记载较详。大意是,刘懋恒,字君常。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宛平县西山灵水里人。清顺治初年,大饥。其父刘应全捐家资数千金,以赈贫困。事闻于朝,赐秩迪功郎。康熙七年,大水;二十一年,大旱。刘懋恒继承先大人之志,前后捐谷三千七百余石,全活万余人。史料文献证实,刘氏父子这三次捐资,均因当时发生重大灾害。清顺治初年北京地区水灾、旱灾相继发生,造成灾民饥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之旱,也非常严重。康熙七年(1668年)发生特大水灾,由春至夏六月,京师地区大旱;七月,大雨倾盆,连日暴雨。通州河水泛滥,“没城墙九,民多溺死”。昌平州“漂没民舍,禾稼灾”。浑河大水,“冲决卢沟桥及狮岸”。《客舍偶闻》载:初秋雨甚,崩垣圮屋,昼夜声相闻。浑河水决,直人正阳、崇文、宣武、齐化诸门。午门浸崩一角。五城以水灾,压死人数。上闻,北隅已民亡一百四十余人。宣武门水深五尺,冒出桥上,雷鸣峡泻!有卖蔬人,乱流过门下,人、担俱漂没。父老言,(明)万历戊申(1608年),都门亦大水。未若今之尤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