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辽金"胡洞"?明时"衚衕"?揭开胡同起源之谜(3)

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现在的问题是,“衚衕”两个字来自何处。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文革”后期,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到张爵时才造出衚衕二字。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番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我到内蒙古、东北、新疆等地采访专家和牧民得知,现代蒙语井的发音是忽都格。无论元明时的忽都、古都黑,抑或现代的忽都格,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发现城事◎
    “水井假说”把“衖通”
    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衖通”是吴音方言“弄”。在《析津志》里,从未涉及“胡同”二字,“水井假说”把“衖通”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析津志》纂修于1340年以后,作者熊梦祥,元末江西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辽太宗时,升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为南京,又称燕京,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南京析津府。熊梦祥用析津为书名,表明书中的内容,包括了金元以至辽代的文化情况。本书是现今发现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著作,对金中都和元大都的城垣街市、官署坊巷、庙宇古迹、岁时风俗等,都有翔实的记载。
    《析津志》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除街为全国通用外,火巷和衖通,都使用了南方街巷的行用名。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金交兵时创于南宋,既为防火而设,也方便作战用兵。那衖通是什么呢?衖通是吴语方言“弄”。《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东下一级,复值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汉典》:“弄(方言)小巷,胡同:弄堂,里弄。” 
    原来,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420-589年)时,出现了衖的南音“弄”。在《南齐书》本纪中,记录了公元494年,东昏侯被弑西弄一事。“弄”的古字作“衖”,吴音念“弄”。南方对弄还有几种双音字叫法,一是在弄的前面加里,称小巷为里弄;另是在弄的后面加唐,称小巷为弄唐,或称弄堂、衖堂、衖通。无论叫弄、里弄、弄唐,或弄堂、衖堂、衖通,也不管它是单音字、双音字,约定俗成,老百姓都知道这是小巷,说的都是“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