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北京琉璃渠村:曾特供皇宫和天安门大修用琉璃(1)


    
    杨家大院
    根据有关文件定义,传统村落指的是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拥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才能被列为调查对象: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北京市有13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报记者分别走入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从这三个低调朴实的村庄里,一探“乡愁之源”的保护现状及困境。
    长峪城村
    边关古村遗留小西藏韵味
    开车离开昌平区流村镇政府不到10分钟,便开始进山。道路不断蜿蜒爬升,“九曲十八弯”绵延不绝。由于海拔迅速升高,身体开始有所反应,仿佛被人捂住了双耳。记者进山当日,恰逢暴雨突袭,车行山路,一侧是百丈悬崖,一侧是陡峭岩壁,雨中不时有石块落下。雨刮器开到最大,视线依然模糊不清,车只能沿着路中黄线行驶,万分惊险刺激。
    连续半个多小时的爬升后,在高崖口附近,迎来了连续3公里的下坡,之后便进了一条约7公里的长沟。这时雨突然小了,路两侧的树葱翠欲滴,高山上云雾缭绕,不时可以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宛如仙境。正在感慨梦幻之美时,车拐过一道弯,长峪城到了。
    听村里人说,这里属于太行山余脉,附近的黄龙院高楼海拔1439.3米,是昌平区的最高峰,翻过山岭就是河北张家口的怀来。自古以来,这里与白杨沟、关沟共同组成京城西北防御的重点。明朝正德十五年,为了防御外敌,官府在这里设立了要塞,要塞屯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只要长城狼烟一起,兵士就可快速冲上山梁的堡垒御敌。要塞便是长峪城旧城。
    几十年后,一场大水冲毁了旧城。当地在城南约200米处修建了新城,并使用至今。村里的一口一人多高的大钟和一棵500多年历史的老榆树见证了这些历史。
    2003年,长峪城被昌平区政府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少市民眼里,这座由边关小城演化而来的古老山村,有着“小西藏”的韵味。海拔850米的高度,足以将香山踩在脚下,植被茂密,空气新鲜。每到春季,十里花香;夏季的气温更是比市区要低五摄氏度以上。入夜了,村里搭起戏台。社戏在这里上演,这是村民百年来口口相传下来的一种类似河北梆子戏的曲艺。搬个板凳坐下,细细品味,或是跟着哼几句,都别有一番味道。
    水峪村
    一盘古石碾化解多少邻里恩怨
    同样依山傍水的水峪村里,以古宅、古碾、古中幡、古商道为代表的“四古文化”远近闻名。年近七旬的老人杨守安对村里的传说、典故如数家珍,他给记者讲述了水峪村的来由:明清之际,战乱不断,京郊、涿州一带的百姓,为避战火,纷纷携家带口逃到了这水峪村所在的河谷僻静之处。由于土地丰饶、山明水秀,本想暂且落脚的百姓们,在这里开垦农田、建筑房舍,渐渐落地生根,长居于此。这样的历史渊源,给本就安逸、静美的水峪村更添了几分世外桃源的神秘意境。
    128盘古石碾是村里特有的“吉祥物”。这些古石碾都可溯源至明清,最重的一盘直径约1.8米,仅碾轱就重达300多斤。“石碾能营造出祥和的气氛。过去有一种说法叫‘怨不过年’,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磨黄面、蒸年糕,平时有意见的两家人,如果有意和解,就会‘搭手’一起推石碾、磨黄面。尤其是阴历廿三,男女老少互相帮忙推碾,气氛非常热闹。平时邻里间有什么小怨气、小隔膜,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你说这石碾是不是有灵性?”
    作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集中传承最为完整的村落,水峪村以其1998年成立的女子中幡队而美名远播。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南窖乡在旧时有“祈雨”的民俗,传说龙王的第七子是龙王最宠爱的孩子,逢干旱的年景,乡人们会抬上“老七龙”的木刻,去黑龙关“祈雨”。而这个“祈雨”仪式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水峪村的中幡。
    水峪村中幡队队长王金禄介绍,南窖乡八村曾有中幡会、大鼓会、狮子会、炮会、灯会、叉会等“十三档花会”。所谓“会”,就是一个村落擅长的文艺项目。每逢年节,各村的花会都各处演出,称为“走会”。而这“十三档花会”中,唯一在重要的“祈雨”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水峪村的中幡会,足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中幡的形制旧今也有不同,王金禄介绍,过去的幡一套可重达60斤,竹制幡杆粗如碗口,顶部套接幡尖,总长可达10米。幡衣又称幡面子,是最主要的装饰彩旗。布制、里外双层,上面绣有活灵活现的吉祥图案和祝福语句,以藤棍穿插在幡杆上。幡尖顶有三至五把幡伞,两边插有小边旗,“耍幡最怕刮风,只能顶风操作。边旗不仅仅起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对风的方向和大小做出直观的显示。”如今,经过改良的中幡长度统一缩减为8.5米,重量也减轻了近半。为携带方便,绸子制作的幡衣可简单拆、套。“过去耍幡,比的是力气,所以要高、要重,比较单调。现在我们的中幡增加了更多表演性动作,更灵活、更好看了。”
    中幡奇美又惊险,包含头、肩、肘、手、胯、膝、脚7套演练技巧几十种套路。水峪村最有特色的就是女子中幡队,村委会前,女子中幡队员刘志金和孟淑娟正在练习。将幡抛起,举手过头接幡,叫“霸王举鼎”;双手互抛、互接,叫“双托塔”;幡从肘部抛起至身后,背手接住,叫“苏秦背剑”;抛起中幡,两手反手怀中接幡,叫“怀中抱月”……长幡在她们手中左右挪移、上下翻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