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唐代状元后裔"莫家人"钟爱读书 一村出9位校长


    
    丹坑村旧村保存完好。
    在龙华新区观澜办事处观澜河畔,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丹坑。这个小村庄只有400多人,绝大多数人姓莫,是唐代状元莫宣卿之后,书香之风传承数百年。到了当代,从1986年起,出了9位学校校长,57名大学生,40岁以下居民中,中专学历以上的超过九成,可谓实实在在的耕读传世。 
    状元后裔传承“读书风”
    丹坑村里绝大多数人姓莫,如果和他们谈到这个姓氏,居民们会立刻自豪地拍起胸脯:“我们莫家是大唐状元莫宣卿之后!”随后他们会骄傲地提起:“我们这个老祖宗,那是两广第一个状元!”
    莫宣卿何许人也?据记载,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生于广东封开县,被奉为广东莫氏之祖。《全唐诗》记载他的两句诗作“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相传是他7岁时所作。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17岁的莫宣卿中制科状元,为两广首开金榜,是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根据居委会主任莫明春出示的莫氏族谱,莫宣卿六世传莫永昌,八世传莫肖叟,莫肖叟的儿子们开枝散叶,其中一枝落到如今的深圳观澜丹坑。据莫明春介绍,不管分支何处,莫氏子孙都以状元后人激励自己,因此保留了鼓励读书向学的家风。
    佳节盛宴校长坐上座
    俗谚云,南人多逐利,北人好耕读。在封建社会,南方水系发达,更多人出门经商,而北方土地广阔,人们更注重耕田和读书。在今天的丹坑村,尽管各行各业都有其佼佼者,不乏家资钜富的生意人,但村里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们出了9位校长。
    “丹坑村出校长”这一传统实际上是对丹坑村人乐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一种民间描述。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老三届”们就纷纷拿起教鞭当教师,他们当中出了观澜成校和观澜二小的校长。有一家莫姓老人,自己当了校长不算,还让儿子也走上这条道路,父子分别是成校和小学校长,儿媳妇也是教育工作者。
    据统计,丹坑为深圳输送了莫昌、莫耀明等9位学校校长及多名教导主任,每到村里传统的重阳盆菜宴,校长们都会被请到上座,受到村里人的尊敬。
    没文化嫌丢人自学成才
    走进丹坑村的莫家祠堂,迎门悬着一副对联“创业维艰,先祖备尝甘苦;守承不易,后人须戒奢华”,为清末莫氏先人莫晓东所作。丹坑村内,也一直保持着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鼓励读书的门风。
    村里的莫礼云老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丹坑村比较贫困,“周围几个村没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哟!”当时的丹坑村人,除了耕作几亩薄田,壮劳力都出去做挑夫,赚钱糊口。尽管如此,村里的私塾却始终没有停过。家里的男人宁可卖劳力,也要把小孩送去读书识字。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丹坑人仍然坚持读书,村里不多的几位知识分子也坚持做教师,把知识一代代传下去。
    这一风气一直保留到今天。莫明春告诉记者,村里成立股份公司后,作为村民的“特权”,会被优先安排工作。读书不好的年轻人,村里会安排他做保安或者到公司帮忙。“这些小伙子工作,会发觉在村里文化低很丢人,于是他们自己会去读成人自考或者大专。”
    正是由于这种风气,近些年来,除了57名大学生之外,还出了40多名非全日制的本科、大专生,而村里40岁以下的村民中,中专以上学历更是高达九成。
    书礼传宗影响一代代年轻人
    每年重阳节是丹坑村传统的盆菜宴,全村父老,以及港澳台的同宗同族聚到一起,祭祖叙旧。在聚会上,村里的老校长,老教师,金榜题名的大学生,读书好的孩子总是最受瞩目。这种书礼传家的风气,对村里一代代年轻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一年有7女1男从丹坑走进大学校园,被长辈们笑谈为“七星伴月”。一直以来,丹坑村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孩子、成人读书。今年开始,考上本科、大专的孩子凭录取通知书拿到的奖励分别提升至8000元、5000元,并将在未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提高。对于已参加工作但有读书愿望的村民,丹坑村全力支持并提供现金鼓励。此外,丹坑村每年还会组织10多个12岁以上的孩子去工厂体验生活,从事一些不危险的工作,让他们早日了解生活的艰辛,坚定读书的决心。(深圳晚报记者 孙非 文/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