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李家大院:一朵民居建筑的绚丽奇葩


    
    李家大院一瞥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相较于皖南民居的朴实清新,山西的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这样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其中,晋商的宅院更是将山西大院的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它们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有一种说法,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位于今运城市盐湖区)的开发。而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的李家大院,称得上是晋南乃至晋、秦、豫黄河金三角一带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
    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
    “李家大院堪称一朵民居建筑的绚丽奇葩。”记者一走进大院,便听讲解员王媛如此介绍。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大宅子,原有院落20组,现存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共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南方徽式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大风格,兼具晋南四合院藏风聚气、江南园林雅舍秀美、西式房屋透光通风的优点。
    南院是房主李道升的住宅,房屋采用砖木结构,二层为木板楼,中间有过庭,“院中有院,门中有门”,是典型的民间四合院风格。西院是公子李子用的宅院,共有正北瓦房11间,东西一字排开,也是两层砖木结构。与南院的四合院不同,楼前建有一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下面是几座砖窑,窑顶较高,上面留有透气眼。据说,在窑顶上将粮食晒干,就可以直接通过透气眼推入窑中储存。
    李子用的这处院落与南院风格迥异,采用了许多西式建筑元素。例如客厅内砌有壁炉,门楼大门用铁皮包装。这与李子用曾经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氏为妻的经历有关。夫妻俩回到中国后,在李家大院共同生活了六七年。那些中西合璧之处,是由李子用亲自设计的。
    重商但不轻文
    细观这两处宅院,便会发现李家人对读书十分推崇。在南院大门旁,刻有两则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西院的大门两旁则有一副阴刻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纫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李子用将其所住的二层称为“藏经楼”,存放书籍。
    晋南地区自古文风盛行。唐以来,这里走出了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许多知名文人。此外,明代以前,商人不能参加科举,更不可以为官,尽管家财万贯,但地位却很低下。明正德、嘉靖年间,有商人通过结交地方官吏让子弟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一部分商家子弟由此科考及第,步入仕途,官府对此并不明令禁止,晋南商人中于是好学之风盛行。
    据考证,大约在明代后期,李氏兄弟六人,分别名为文德、文魁、文和、文炳、文阶、文蔚,他们将河东一带的土特产靠肩挑运到陕西的定边、靖边、安边出售。期间,兄弟六人发现,这三地不产棉花,当地布匹缺乏。而河东一带棉花产量高、色泽洁白,纺出的布精细耐穿,运到“三边”后很受欢迎。靠着这一生意,兄弟六人积累起最初的财富。
    后来,李家又经营起布匹、绸缎、药材等生意。鼎盛时期,李家的商店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诸省及太原、武汉、上海、天津等著名城市,经营的项目有食盐、酱园、日杂、京货、食油、药材、花栈,乃至后来的银号、票号等。目前,李家大院设有一展厅,再现了当年李家的布匹、绸缎店场景。在一张由万荣当地人宁保元绘制的清末民初阎景镇街道图上,我们能看到,清末民初的阎景镇商业异常繁华,有理发店、饭店、药店、京货部、杂货铺、馍铺、旅店、修车铺、中医诊所、木匠铺、车马大店等,足见当时的繁华。
    在短短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的李家人经历了从摆地摊到开店经商,有一定积累后又成功地进入近代工业领域,由封建商人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很短时间里实现了三个大的跨越。李家大院便是这一跨越的最好见证。
    “善文化”的样本
    李家大院附近有一家小商铺,经营者李希真是李家的第18代后人。“小的时候,我就常听长辈讲起前辈们的善事。”李希真说,他记得老爷爷去世的时候,周边受过李家恩惠的人都来悼念,“50里路人流不断,一个村子的人送出去,另一个村子的人又走进来,场面很感人。”尽管做着小本生意,李希真也坚持要诚信、以善为本。“守在我们自家的大门口,不能坏了祖上留传下来的规矩。”李希真说,如今,李家后代中仅“真”字辈的就有三四十人呢,分布在海南、甘肃、陕西等地,“善”也是他们恪守的信条。
    大院里立着一座照壁,被称为“善”字壁,上面镌刻着各种文体、共365个“善”字。尽管经过长久的磨蚀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给人强烈的冲击。李家的先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辈子孙一天一善、天天行善。受“善文化”耳濡目染的一代代李家人,生意做到哪里,善举便施行到哪里,尽其所能,仗义疏财。自光绪三年始至民国年间,晋、豫、陕等地的几次大旱和水灾中,李家先后拿出数十万两白银四处放粮舍饭,举债赈灾,救济灾民。1938年起,每年腊月李家都会购粮数十担,分发给难民和穷人。此外,他们还代乡里百姓交纳赋税,义修公路、池塘,义建校舍等。
    如今,李家的“善”文化依然备受推崇。采访期间,记者偶遇一位已来过李家大院十多次的生意人,名叫金向中,这次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两个朋友。金向中说:“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内心都很平静,我想正是李家重信重义重回报的魅力。在这儿,我能用心思考如何将生意做好,如何做个有社会责任的商人。”
    据运城市委宣传部部长于波介绍,李家大院不仅吸引许多游人前来,目前,它还被运城市10所院校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 (文/尹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赵树宴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