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三坑四庙南衣袍(1)


    
    程宁/TAKEFOTO
    如果从西周,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京这座古城已经差不多三千岁了。因为历史久远,所以北京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流传和典故,北京的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胡同,甚至一口井、一块砖石都有故事。它们有的已被史学家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放射出金子般魅人的光彩;有的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待我们这些后人在先人遗失的沙砾中细心地捡拾,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为此,我们开辟了“古都地理”这样一方园地,希望有心人来此耕耘。
    “三坑四庙南衣袍”,是八条胡同的统称,也是一片地区内诸多胡同的统称。多少年来,居住在这片地区的老北京住户,对东起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西到东单北大街,南起现在的建国门内大街,北到新开路胡同这片呈长方形地面诸多的胡同,统称“三坑四庙南衣袍”。
    所谓“三坑四庙南衣袍”,即指位于这片地区内的原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三条胡同和与之相通相连的大土地庙、小土地庙、娘娘庙、火神庙四条胡同和原南衣袍胡同。原南衣袍胡同是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南起的第一条胡同。其实这片地区的胡同还有很多,包括现仍部分存在的北极阁、新开路和已消逝的栖凤楼、扁担、小三条、黄兽医胡同等,但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将这片地区的街巷概括称为“三坑四庙南衣袍”,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据传在清朝时,这片地区的寺庙很集中,其中就有大土地庙、小土地庙、火神庙和娘娘庙,其所在的街巷也就以此为胡同名了。我们家从解放前就在与之相邻的南衣袍胡同居住,但从未见过这些庙,我们的长辈说他们也没见过,因此大概早就“庙去名留”了。
    至于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胡同的来历,据传其所在地原是明朝皇家养大象的象坊。原有大坑,是大象洗澡、嬉水的水塘。后来,这些坑渐渐被填平并在此地盖房住进了人,于是这里的百姓就称这几条街巷为象鼻子前、后、中坑。
    象鼻子前坑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胡同,西口通火神庙胡同,东口通象鼻子中坑胡同,中间还有一口通原南衣袍胡同;中坑是一条基本为南北走向的胡同,形状像一条拐杖,其南口通原南衣袍胡同,北口通原方巾巷胡同,即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结构比较复杂的是象鼻子后坑胡同,七扭八歪很不规则,既有东西走向的胡同段,又有南北走向的胡同段,但都彼此相通。这条胡同有三个出口:东口通象鼻子中坑胡同,南口通象鼻子前坑胡同,西口通火神庙胡同。
    如果把“三坑四庙南衣袍”和其他几条胡同画在一张平面图里,恰似长方形,而“三坑四庙南衣袍”则占据了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面积,看来当时老百姓将这一地区的街巷统称“三坑四庙南衣袍”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今,所谓的“三坑四庙南衣袍”,除大、小土地庙胡同还保留其西段一小段胡同外,其余多已消逝。如今,这些消逝的胡同的地面上,建起了交通部大楼、全国妇联、市政协等现代化建筑。
    多少年来,这些胡同里的大多数住户是大杂院里的普通人家,也有些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包括三进四合院。在经历“文革”后,这些四合院中的绝大部分也变成了大杂院,而且其院内建筑结构和住户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