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水乡小桥背后的城市传说


    
    无锡地处江南,河水与街巷交汇的地方,桥便应运而生。在水乡,关于河与桥的种种传说层出不穷,“千桥会”和“百桥公司”的故事,是无锡城建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从无锡市区前往鼋头渚,必须要经过宝界桥,桥长375米,无锡人称为“长桥”。出资造桥者,是号称“中国面粉大王”的民族工商业领袖荣德生。在宝界桥建成之前,鼋头渚被五里湖一水相隔,人们靠一叶扁舟摆渡往来,遇到风浪,只能望湖兴叹。荣德生一直想在湖上搭建一座桥梁。1934年,荣德生60寿辰,他捐出了亲友馈赠的寿礼6万大洋,用来建桥。从2月17日破土动工,到8月11日合龙通车,宝界桥施工仅仅173天。大桥的60个桥孔,象征着荣德生的60大寿。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这年,一向雨水丰沛的太湖竟然久旱无雨,湖底都朝天了,因此建桥的速度得以大大加快,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则是“建桥的善举感动了老天爷”。自此,无锡百姓得以“舍舟渡而畅运,弃绕径以直达,游湖朝发夕归。”
    在无锡的老人中,荣德生造桥88座的说法流传甚广。江南大学荣氏研究中心教授陈文源整理荣氏史料时,在《梅园豁然洞读书处文存》中,找到了一篇《千桥会造桥记》,其中列举了荣德生所造的88座桥的桥名。
    陈文源介绍,“千桥会”于1929年成立,是无锡实业家和乡绅组织的一个为百姓造桥,从事公益事业的松散组织,发起人除荣德生,还有同为无锡商界巨子的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造桥计划的具体实施,则交由荣德生的“百桥公司”,其负责人是贾茂青和朱梅春,一个专门设计,一个负责建设管理。
    无锡南门古运河上的大公桥,是“千桥会”建造的第一座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门丝厂林立,古运河两岸的缫丝女工上班,都得起早摸黑赶路。为避免路远绕道,永泰丝厂对面的南码头设了摆渡口,用渡船接送女工。1929年梅雨季节无锡发大水,河水湍急,振艺丝厂一名身怀六甲的女工在乘渡船时不慎溺水身亡,这起惨剧引起缫丝产业公会的重视,提出弃渡造桥的要求。丝厂为了息事宁人,同意造桥。然而丝厂势单力薄,建桥费用相差较多,一时难以实施,遂向“千桥会”求助,荣德生全力赞助。因了众多商人和百姓的“大公”之举,1930年4月,一座水泥钢筋桥建立起来。80多年过去了,大公桥依然横跨古运河,与清名桥遥遥相望。
    “千桥会”一直运作到1937年,因抗战爆发才被迫中止。
    今年84岁的胡寿松老人,15岁进荣氏的“申新三厂”,从练习生一直做到退休,对荣氏的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查证“千桥会”的功德,胡寿松带领一队人马,查资料、访老人、问专家,历时近两年,费尽周折将资料完成地挖掘整理出来。“实际考察后,发现‘千桥会’造的桥超过100座,除了无锡,还分布在常州、宜兴、丹阳等地。”胡寿松介绍,当时无锡流传一句话“要造桥找荣老板”。“千桥会”的名气越来越响,常州、丹阳等地的人们造桥也来找荣德生。
    荣德生帮忙建桥有三大原则:第一,一定要请当地有威望的人来洽谈,动土造桥是大事,有威望的人利于协调各方关系;第二,原桥原位,老桥拆除后,新桥一定要在原址重建。当时造桥事关风水,百姓极为重视,原址修建不会引起反对;第三,“千桥会”只负责提供材料,人工费用须由当地筹集。“荣德生认为,修桥是造福百姓的善事,大家共同出钱出力,桥造好后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护。”黄巷乡龙塘岸村的怀陵桥修建时,费用是按照当时全村人每家灶头的数量均摊的。“千桥会”造的桥质量绝对过硬,钢筋从国外进口,水泥产自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公司,荣德生亲自过问设计施工。
    陈文源教授认为,无锡出现“千桥会”这样造福桑梓的民间组织,荣德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他乡贤缙绅们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实业有成后,再将大批资金投入地方公益事业,致力于家乡“千桥”、“百桥”的理想,集中体现了无锡实业家“货殖以起家,散财以治乡”的热切愿景。
    时光流逝,记忆着桥的故事的老人们渐渐离去。“造桥铺路、积德行善”美名,应该被后人代代相传。(浦敏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