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古代学子热捧秦淮河房 科考时河房妓家商机无限(1)


    
    媚香楼后临秦淮河的旧景(翻拍)
    现如今,房价虽然不怎么涨了,但房租却是一直在涨,特别是毕业季即将来临,学生租房的需求又要变大,好地段的房租又要开始涨价了。现在的租房好地段一般都集中在新街口周边或者地铁地区,但是在古代,房产中介却比较青睐秦淮河房。为什么呢?这要从秦淮河房的起源说起。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戎丹妍
    秦淮河房特色
    河房都有通往河里的活动地板吗
    要了解河房的故事,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才能称得上河房。是不是只要建筑在河边的房子就叫河房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回答:“是的,理论上只要是沿着河岸修建的房子都可以被称作河房。”
    关于河房的建筑特点,有人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1954年初,我们一家从中华路迁居武定桥南沿河的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窄巷(大油坊巷)……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感到新鲜……其中有特别让我感到新奇的,是房间里紧靠窗口下的一块一米见方的活动地板,掀起来顺着石阶下去就是水面。母亲告诉我,这是供房屋的主人下河淘米洗菜、浣纱浆裳特意设造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河房都有这样的设计呢?周学鹰说并不是这样,他说南京的河房主要还是以南京民居建筑风格为主,而河房因为临水而建,所以在设计时又加入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因素。比如有的河房因为河岸不太牢固,于是要先对河岸加固,也就是驳岸;有的房子要在水面上加个露台,就会把露台的桩打到河里;而有的河房想在靠河的一面修个院子,那么这样的河房就和在平地上盖的房子没什么两样。所以,“不是所有的河房都一定与河水相通,这是对河房的误解。”
    周学鹰说,每个地方都有河房,但每个地方的建筑因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像秦淮河房,就因为它们有了南京本土的建筑风格,于是又自成一派。
    秦淮河房都是清水砖墙
    暗示主人的富足
    秦淮河房的风格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吴时期。当时,孙权在南京定都,并在秦淮河一带修建都城,秦淮河两岸也就出现了河房。随着商业的发展,两岸逐渐繁华,旖旎风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目光。孙吴之后,一些有钱人也开始到此修建河房居住,比如东晋的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就在乌衣巷附近临河修建宅院。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因为贡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涌进南京,于是在贡院周边催生了一大批书肆、客栈、茶楼甚至青楼,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纷纷在此盖楼建宅,秦淮河益发繁华起来。
    因为有钱,富豪们可以利用水景搭建水榭亭台,很多河房在水上立木桩,上筑亭阁,形成河亭,风格独特。
    周学鹰说,秦淮河房的建筑风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筑风格一致,即“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南京古民居墙体主要都是清水砖墙,这和徽州建筑的粉墙黛瓦有着明显的不同,清水砖墙用料考究,加工精湛,运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质感,产生落落大方的优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而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比如糖坊廊61号河房的门窗上,扇扇门窗,从上到下,构图形式统一,但花纹无一雷同。这是古代南京人的智慧结晶,可惜今天这样的房子所剩不多。
    秦淮河房如何应对洪水
    古人早就想到办法
    临水而建的河房,有一个问题让人疑虑,就是万一涨水,会不会淹没河房。关于这点,周学鹰说并不用为古人担心,古人早就想到应对的办法。
    十里秦淮主要是指内秦淮,从水西门附近的西水关一直流淌到龙蟠路附近的东水关,内秦淮和外秦淮相接,直通长江,在东西两水关都设有水闸。古人就通过调节这两处水闸,来控制内秦淮河的水位。当然,当暴雨来临时,水位可能会迅速上涨,这时还来不及放水,有的河房内确实会出现一些进水的情况,但不会很严重,暴雨过后,水又会退回去了。
    河房进水的事情,有人在网上也回忆过,“刚搬来不久的那年夏季,秦淮河发大水,略带点黄色的河水一个劲地往上蹿,有时一夜能涨2尺多……为了‘防汛保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了,用盛米面的布口袋装满黄土堆在院门口做成一个挡水的坝。我和哥哥用画上刻度的绳子,拴上一块石头沉入河中,绳子的一头固定在窗框上,每天向全院的大人们汇报水位上涨情况。记得一天早晨醒来,下床穿鞋,可鞋子不知跑哪儿去了……面对及膝的淹水,大人们一脸愁容,忙着找来许多砖头把床、桌、橱柜什么的全都架得高高的。而我们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个个把裤管卷得高高的,排着队来回踩水玩,玩累了,就找来旧报纸,折叠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纸船放在水中漂啊漂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