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千年古村东龙(2)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