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湖南农村年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1)

湖湘文化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区域性文化,它经过数千年的酝酿一直大放光彩。而湖南农村年俗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湖湘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鲜明地体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湖南的精神文化遗产和软实力,有助于湖南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可以增强湖南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产生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这些对于湖南经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根据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各种文化都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进程,湖南农村年俗文化也不例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一方面,传统年俗文化正在经历现代转型——传统年俗文化式微与新年俗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年俗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湖南农村传统年俗的继承、发展与消亡
    “任何区域性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且任何区域性文化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共性,但区域性文化的鲜明个性和丰富内容显然是不能忽视的。”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传统年俗活动是全中国所共有的。而湖南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的地区,其农村地区又有哪些传统年俗文化呢,这些传统年俗的境遇又是怎样呢?
    湖南古称“荆蛮之地”,“巫蛊之风”盛行,对于神灵与祖先的崇拜自古便存在,这表现在湖南农村传统年俗文化方面,祭神、祭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湖南年俗文化中的祭祀文化逐渐远离人们,它们被当作封建迷信糟粕而遭到抛弃。其实,这些传统年俗也有其思想文化价值,其中优秀的部分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具体论述。
    湖南的年节饮食也独具特色,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年俗中的饮食文化在湖南不同的农村地区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具有各自的特色。譬如长沙县黄兴镇地区,过年时会准备“发肉”,取其“发财”之意,这种发肉味道鲜美,做法简单,主要材料是面粉和鸡蛋。先将面粉加水均匀搅拌,再打入鸡蛋,和匀,接着放入油锅中炸得金黄,捞上来冷却后再把它切成片,最后蒸熟,松软香甜的“发肉”便新鲜出炉了。
    二、湖南农村新年俗的产生、发展与局限
    湖南农村传统年俗有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有的则日益消亡,而新的年俗也在产生和发展,同时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凸现出许多弊端。
    新年俗,自然首推“电视过年”。它包括中央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春节期间推出的一系列电视娱乐节目。“春晚”在兴起之初确实是春节的一大看点,它既是国家和整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体现,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使国家和民族更具凝聚力,使国人有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更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新中国经济的进步发展以及文化的灿烂繁荣。
    还有一种新年俗称为“短信拜年”,类似的还有“电话拜年”、“邮件拜年”、“网络拜年”。这种年俗的出现得益于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短信群发的现象十分普遍,它一方面有利于传播,而另一方面在新鲜程度和人情味上就大打折扣了。因为短信是“通过文字文本进行人际互动的,文字的介入已经使交流的双方不是处于共时的,从而使交流传播的质量受到影响,即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缺乏了声音的介入,产生距离。”
    “旅游过年”也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形式,虽然目前在湖南农村中并不流行,但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农村中辛苦工作,许多湖南农民希望多赚点钱出外旅游,感受一下其他地方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问题,春运期间交通并不方便,各种消费都十分昂贵,城市居民还较能接受,而对于农民们来说则无疑是一种负担。
    当然,在湖南,还有一些新的年俗产生和发展,如一些商家举行的各类新年促销活动,当地政府支持或组织的庙会、花展等庆祝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年俗文化。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商家炒作,以图暴利,这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和监管。还有一些农民选择唱歌跳舞等方式欢度春节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当众多年俗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理应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要把春节的放松演变成一种放纵。
    三、湖南农村年俗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湖南农村,不管是传统年俗的式微,还是新年俗的蓬勃发展,都是年俗实现其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年俗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指:“年俗彻底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中摆脱出来,完全转换成娱乐型、喜庆型、休闲型的盛大节日。”
    (一)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的表现
    1.湖南农村“年味”的“淡化”是年俗文化转型的重要表现。
    从上面对湖南农村年俗现状的分析来看,湖南农村的“年味”确实有“淡化”的趋势,这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明的。随着湖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湖南的现代文明与传统的以春节习俗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
    2.湖南农村过节方式多样化是年俗文化转型的基本表现。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和传统过年方式相比,现在湖南农村的过年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更是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而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湖南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湖南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二)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的原因
    1.湖南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湖南年俗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它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然而这种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湖南的发展,因此,农民生活水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得不到提高,过去过年对于湖南穷苦农民来说稀饭、野菜都已经是最丰盛的美食。但如今,由于经济转型,湖南的发展理念逐渐由重农转向重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逢年过节大鱼大肉已是非常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湖南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生产方式有了极大的飞跃,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湖南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支撑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湖南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传统的年俗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较之过去有了质的提高。特别是作为教育强省的湖南,湖南人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上。
    3.湖南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年俗文化要有相应的发展。
    湖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湖南文化的传播手段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湖南的电视文化以其被人津津乐道的品牌栏目,连续多年居全国地方台之首,有“电视湘军”的称号!这使湖南人文化消费的结构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同时得到一流的文化享受,花钱少费事小,为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4.农闲时间的增多,使湖南农民社会文化活动的时空发生变化,传统年俗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时代,春节的时间安排,是以农耕生产活动的时间为参照和依据的,“旧时所使用的是夏历,即所谓‘农家历’,是一种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并与岁时农家活动密切相关的历法。湖湘的传统岁时节令习俗活动,几乎全都建构在这一传统纪年的基础之上。”春节也不例外。春节被放在冬闲时节,正好与农业生产的时间相协调,这种协调使农民在身心两方面得到调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广大农民不可能在春节之外,有更多的常规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因此,年俗文化便成为当时湖南农民一种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又规定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