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乡村地名 乡村的表情


    乡村地名,一个乡村的表情。就像一个人,站在田野上,佝偻着腰背,倒剪双臂,在谛听什么。
    这个地方叫刁铺,高速入口旁的一个停靠点。不难想象,很多年以前,在这个舟楫相继的交通要冲,有一个姓刁的农民,头脑儿活络,摆个小摊子,买些纸烟瓜籽。生意红火了,许多人看在眼里,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聚市成行,一个乡落形成了。我每次经过这里时,有一个奇怪的错觉,好像这个姓刁的农民,还坐在道边,搓着冻红的双手,在等待他的顾客,想点蚕桑之外的小心思。
    散布在田野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河流是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乡村的概念是门前两株垂柳屋后一片池塘。下雨的时候也不感到寂寞,有雨点在荷叶上弹唱。
    “荻垛”,三面环水,芦荻飘飞的草木村庄,栖息其中,蛙鼓虫鸣,炊烟袅袅,人之天性居住向往;“白马”,这地方牛粪与稻花飘香,曾留下神仙的痕迹,仙人骑大马,飘然而去;“寺巷”,寺庙旁的小巷口,过去的人穷,住在寺庙附近,逢年过节,庙里腊八粥赈济施舍,多少还沾点光。实在不行,卖点香烛、纸箔,也能糊个口,就算是听晨钟暮鼓,也落个耳根清净。
    还有一个地方:菜官。种菜的也想当官?小人物也有大志向。只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点距离。不过,不难想象,早先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也许是个落第秀才?高考失利后,那个梦越来越远,不得不面对现实,却又心有不甘,心中总不能没有梦吧?
    乡村地名,耕夫的执拗想法和朴质抒情。其实,农桑无小事,管不好田垄地亩,生灵咋活?守不住青苗果园,子孙咋养?弄稼穑,侍蚕桑,乃天下笫一品大官。
    乡村里的事,往往先是一个人做,做着做着,许多人就跟上了。
    我们这个地方,乡村包围城市。前几年,那些在城里打工的农村人,天一擦黑,就像鸟儿归巢,从银杏树的这根枝叶,跳到另一根枝叶,纷纷骑着电动车、自行车,车后座夹着锯子、瓦刀等工具,风尘仆仆,往乡下飞。现在不一样了,许多农村人,在城里购了房。有的,干脆就在田野上,办起了自己的加工厂,农耕时代,伸长颈脖朝着工业文明张望。
    从乡村走出去的农家子弟,一柄瓦刀闯荡天下。纷纷带回云南、贵州、湖北的女人,原先一口土得掉渣的土话,掺杂着外地方言。那些女人,怀胎生了崽,成了婆娘。口音也潜移默化,对白的是婆家的腔调,押的是娘家的韵脚,乡村也就渐渐有了南腔北调的味道。
    乡村地名,也是一种耕读起居习惯。
    前几年,去婺源,古朴的石坊“晓起”矗立村口。穿行在徽州古民居之间,时光倒流,恍若一场黑白电影。
    那时候,天还没有亮,雄鸡尚未打鸣,宝蓝色的天幕上缀着几颗稀疏的晨星,粉墙黛瓦隐约在一片雾霭之中。不远处,溪水潺潺的香樟树下,已有早起村民,荷锄晃动的身影。读着李坑、晓起、西递,这些乡村地名,犹如宋词小令,朗朗上口。
    我外婆的老家,在黄海边上,那个叫陈洋的小镇。陈姓人家较多,据说多数是苏州移民的后裔。镇外有一片浩大的水,一眼望不到的芦苇荡。当地人不叫芦苇荡,叫“洋”。浩瀚无边的意思。
    乡村地名,一只沾着泥星和草叶的青瓷花碗,那里面注满整个乡村的故事。(王太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