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古城大同与它的土盐(2)

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伊顺招荒段放蒙荒13万余垧,各地移民、工匠、商贾纷纷来此定居。随着伊顺招荒段大量开垦,各地垦荒来的移民开始大幅度增加,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伊顺招客店为中心,逐步发展成了有100多户人家的居民点,集市贸易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到民国三年,代表本地民族宗教信仰的大庙落成,附近百里的居民都纷纷来此参加庙会和赶集,大量手工业作坊开始兴建和发展,对大同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同“三青”,即区官乔允青、二爷(荒揽头、原刀笔吏)刘廉青和绅士(学者)张俭青,在城内各商贾大户的支持下,从各地请来了好几位堪舆(风水)大师,在大同周围踏查了十几天,拉出了东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的大同街基。与此同时,为防止土匪骚扰,由城里商会筹资,在小城四周构筑了一道高丈二,墙底宽三米的土城墙,每间隔100米修筑一个炮台。而在城内中央十字大街路口,还用青砖筑建了一座有二层楼高的中央炮台,南北两侧埋设了两块约3米长的条石,石中间凿出二个石眼,谓之拴马桩。小城四周还分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用青砖筑就,供车马和行人出入。
    当时,老大同土盐产量每斗五十市斤盐土一般可提炼纯盐二十~四十余市斤,盐场面积大小不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北盐场南自康家围子屯北至八井子四撮房南三公里处,东从庆阳山下洼子屯西至乔家围子北二公里的大碱泡边。盛期年产土盐两千八百万至三千万市斤,土硝三万多市斤。南盐场在王者兴屯西南二公里,孙家车铺一华里处。盐质呈白色,虽含卤水较多却无硝。年产土盐二十五万至三十万市斤,卤水四十五万市斤左右。
    民国十七年是大同土盐生产的鼎盛期,本地盐贩与外地盐商可达千人左右。本地土盐驰名省内外,销路甚广,价格也较高。来自外地的盐商一般用各地土特产品来兑换本地土盐。如来自巴彦县的盐商用红松木材换盐。每立方米可兑换二百市斤。一匹耕马可兑换土盐三百至四百市斤。此外,还有用生铁、日用品、食品、水产品兑换的。盐商多来自卜奎(齐齐哈尔)、宽城子(长春)“三肇”(肇州、肇东、肇源)、安达、泰康、林甸、拜泉、青冈、巴彦、兰西、宾县和吉林省扶余县、前郭旗、怀德、九台、大赉等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多食用大同土盐。日伪政权害怕当地百姓把土盐偷送给东北抗联,强令禁止开发,违者以奸商和经济犯制裁,本地土盐开发呈停滞状态。而在早前一直被称为大通的小镇,也在“八一五”光复后渐渐地被大同镇所取代,它的内在涵义便是同心同德共建大同。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油。1959年11月7日,省委书记欧阳钦、省长李范五和强晓初、李剑白等领导同志在松辽石油勘探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大同镇视察。在听取松辽勘探局领导的汇报后,欧阳钦提出将大同改为大庆,得到了与会全体同志的赞同。接着欧阳钦书记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宣布:将原大同改称为大庆,即将诞生的油田就叫大庆油田,要在原大同镇成立大庆区。同时成立由肇州、肇东、安达等县和省石油局、交通局、松辽石油勘探局等负责同志参加的临时指导委员会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就这样,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大庆诞生了。而大同就是它的前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