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感受徽州文化(一)


    
    查阅历史知道,人们常说的徽州是古时徽州府所属的“一府六县”,即今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现在,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仍然隶属于安徽省。
    当我踏访了这片神奇的青山绿水时,就为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深深震撼。她不仅走出了名震天下的徽商,而且因经济的崛起,孕育产生了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巧雅致、洋洋大观的徽州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与敦煌文化、西藏文化齐名,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被人们称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到如今,徽州文化已经跨越了800多年的历史长河。
    【徽商】
    说起徽州文化就不能不先说一下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州建筑】
    徽文化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徽派建筑。进入安徽地界,就随处可以看到那些,黛瓦、白壁、黑墙边的建筑。不论是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抑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是这种色调质朴自然美的风格,完全没有北方建筑的张扬的色彩。其造型上也别具一格。马头形山墙高于屋顶超过屋脊。据介绍,因为徽派建内部多为木质结构,而且因为此地人们多“聚族而居”,比邻而居,建成这种形式主要是起封火墙的作用,即为了防止一家失火时殃及邻居。另一说古时商人虽然在位居末位,而马又是高贵的象征,表现了徽商外敛而内扬的性格特征。
    黑白相间的民居建筑群体,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既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徽派民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而摒弃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这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观的影响。徽州也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说过“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因而使老庄美学深深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现在仔细想来,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在徽州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色彩斑斓的大地上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自然啊。
    徽派建筑在布局上讲究紧凑通融。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不让屋前脊泄雨水,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这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风俗文化寓意。而且,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
    在我这个怕潮湿的北方人看来,这四水归堂的格局虽然寓意好,但让雨水泄进房间潮湿的很,我是受不了的。后来我发现,有的人家这将这里放了水缸或鱼缸接水,有的人家则将此处挖低用石块砌成水池,看来南方人也是怕潮的。
    
    仔细地观察,同是徽派建筑,因其主人身份的不同也会有非常大的不同。商人由于其社会地位的缘故,建筑多拙于外而藏秀于内。官家则极尽张扬。在李坑村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对隔河而居的商人和官家。官家的大门朝着大街,而且修有下河乘船的台阶,而商家则大门不能朝向大街。但进门后我们发现其屋门却是朝向大街的,让我们看到商人内心渴望平等的无声之诉说。除此之外,产,商家房子的大门前多修有宽大的门檐,这是商家专门过路客商修建的避雨之所。客商不用敲门即可暂避急雨,而官家多没有。官家的大门多为三阶,其意为“三步金阶”,而商家则只能为两阶,但为了与官家平起平坐,商家多将第二台剖为两片或者将第一阶埋入在地下。当这个商人家出了做官的,即将地下的一阶挖出或者将第二阶分为两阶。官家在明堂之上多设有临街的阁楼,并修有临晾台,便于官家小姐临街观景。当然一时高兴也许会在这里抛乡球招亲。而商家则仅有二楼,而没有设晾台的待遇。徽派建筑多设小窗。普遍的说法是此地男人多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妇孺老人和孩子,一为防盗,二为防“红杏出墙”。有俚语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就往外丢。即言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即要跟随大人走南闯北去做生意,用来养家糊口、成家立业。从某种意义是说,徽商只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帮,与这种师徒式的传帮带和个人的勤苦修炼有直接的关系。
    在内部陈设上,官家和商家没有太多的区别,只要你家底足够殷实,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摆设。只不过是官家多一些书卷气,而商家多一些珠宝而已。我们看过一些内设,一般来说,正面“太师壁”上高悬额匾,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表进入民间,人们多在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呜”谐“长命”。钟、瓶和镜的谐音为“终生平静”,“岁岁安祥”。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制楹联。一些人家的楹联有云:“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有云:“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云:“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有云:…隋衣惜食,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总需求己莫求人。”有云:“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气氛,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缰利锁,而知足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这种氛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又确实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有的富裕人家不惜花钱将儿孙送往国外留洋,儿孙学成归来常常将徽派建筑略加改造,即成了中式洋楼。在我看来,无非是将小窗、木窗换为大窗、玻璃窗,将“四水归堂”的天井改为有顶的房屋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桃乡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