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老北京会馆文化:让宣南人念念不忘的河南会馆


    中州相祠坐落在宣武门外路西第一条胡同——上斜街把口儿不远的路北,老门牌13号。虽然没有王公府第的辉煌,没有亲王贝勒的人文显赫,却也被宣南人历代述说。这里的住户和宣南人都叫它——河南会馆。早年我进城上中学,住在叔叔家。当时在嵩云中学上学,出中州相祠大门隔着几米对面就是学校的后门。每天两点一线的穿梭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起居,这里便成了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第二个家。
    进上斜街东口约20米路北有一座砖砌的两米高台,高台东面有约三米宽的斜坡,沿斜坡上去便是中州相祠正门,门楣上挂块牌匾,上书遒劲雄浑的四个大字——“中州相祠”。这儿曾是位河南籍煊赫一时的高官的祠堂,正堂中曾竖立很多祭祀牌位。几经周折,这里后来变成了河南人来京闯荡的聚会之所。
    连接大门东西各有三间高大瓦房,正对大门几米处便是二进院门,这里是祠堂中心,正房堂屋高大,很多祭祀牌位曾放此处。二门外东西各有两个双层跨院。东跨院较大,得穿一个月亮门才能进入。进去又是个小四合院,正房三间高大,东西配房较小各两间,南房三间,我的本家叔叔就住在南房。
    对面堂屋住的王先生,这位50出头须发斑白的老人不苟言笑,知识分子打扮,每天总是衣冠楚楚地早出晚归。王太太缠足,走路不稳,总是东倒西歪的样子,每逢提水我总是帮她提进屋,她常夸我“懂事有出息”。
    东屋两小间加起来也不过12平方米,司先生一家住,他的老母亲和侄子住在西小屋一间。70多岁的司奶奶常坐在矮凳上,操着浓重的乡音嘱咐我“要吃苦节俭,要好好学习……”
    司先生是嵩云中学的会计。司太太小巧玲珑,镶着两颗金牙,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常勉励我要好好学习,还嘱咐他们的侄子照顾我。
    他们的侄子叫银锁,比我大3岁,上下学总护着我,还带我上街去玩。1951年政府号召参军参干,他参干去了江南,从此再也未见面,多少年来我一直想念这位好哥哥。
    西小屋另一间住着我一位本家的大娘。我常到大娘的小屋去玩,小屋就一张单人床、一个小破桌,桌上一个小锅旁边一个缺了齿口的破碗。本家大伯曾是前清翰林,听父亲说他一肚子学问,写得一手好字,但没能获得外放官职,终身穷困潦倒。
    西跨院再进一个月亮门,是仅有一间房的小院,住着河南林县的李姓叔叔。他是个瓦匠,一手高超的瓦工活,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八宝山烈士陵园工作。他曾带我去陵园,指着他亲手修建的墓穴说:“不能马虎,要对得起烈士。”李叔满脸皱纹、笑起像核桃的脸,常印在我脑海中。
    现在,中州相祠的老门牌不见了,匾额不见了,院落房屋也不见了,还有那些慈祥的面孔,同样不见了,只有一棵孤零零的百年枣树可以作证——上斜街,中州相祠,老门牌13号,是我永远的魂牵梦萦之地。(张瑞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