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何镜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根"

“各位老乡好,见到自己人格外高兴。”前日下午,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来到童年的故乡东莞,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72岁高龄的他鹤发童颜,思维依然敏捷。
    因为世博中国馆,何镜堂成了超出学术界的大众名人。中国馆自然成为他说得最多的内容。何镜堂向在场的东莞市民透露,世博会闭幕
后,中国馆的展览会至少延长半年,保证大家都有机会看,“现在是一票难求,我自己也进不去,不好走后门。”他还推荐观众照相的最好时机和角度:下午的西南角或者西北角。
    3个小时的讲座和交流,何镜堂意犹未尽。在讲座和随后的记者采访中,他谈起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自己对旧城改造的看法,还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60岁生日时,学生送来的一个生日蛋糕,上面是他26年前的起步之作:深圳科技馆。
    谈建筑理念:“岭南气候湿热,建筑通常要考虑通风、隔热、遮阳这些实用功能”
    何镜堂的建筑理念是什么?从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上,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同时也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的现代建筑理念。
    符合传统文化我们很好理解,比如外形的斗拱造型,但中国馆还有许多体现巧妙构思的细节,却是十足的现代建筑理念。何镜堂说:“因为斗拱层叠架空的特点,中国馆冬暖夏凉,冬天日照特别长,而到了夏天,阳光很难进去。根据测算,夏至那天,阳光进不去,冬至那天,阳光可以进去的时间是6个半小时。”
    由中国馆说开去,何镜堂说到了自己对建筑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观点:“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在何镜堂的眼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应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严峻考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不能够舍弃,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建筑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一直都在学习国外,这在某一时期是必要的,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能再亦步亦趋,跟着他们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现在应该花时间在自己的传统上下功夫,把自己从西方学到的手法、理念和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
    何镜堂介绍他的建筑理念。首先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两观”然后是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三性”。对于“三性”,他以岭南建筑为例仔细说明:“地域性主要表现在这边的湿热气候上,所以建筑通常都要考虑通风、隔热、遮阳这些实用功能;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岭南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多,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风情,这些在建筑里也都有反映出来;时代性就是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