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浅谈汉代的厕(二)


    Ⅳ型  厕所附属于陶屋,和居屋组合成一套完整的院落。根据陶屋形式的不同分为四式:  
    1式  陶屋为栅居式,如广州西汉晚期墓出土的一件(图八)①底层四周以矮墙绕成方形基座,整个底层用作猪圈,后墙开“▲”形门便于家畜出入。居式高架于基座前部矮墙上,房屋为悬山顶,正面辟门及直棂窗,厕所设置在居屋室内一侧,有墙和居室隔开,又有一侧门相通,厕所地板中部开一长方形便坑,下通猪圈。  
    2式  陶屋为曲尺式,如广州东郊红花岗汉墓所出的一件②(图九),由两幢长方形房子组合成曲尺形,其余两面以矮墙围成后院。居室为单层,门窗辟于正面,后侧为厕所。厕所与居室间无隔墙,仅起造一个中空的厕台,台中央为便坑,便坑前还设置一“▽”形扶手,以便解手时把握,便坑下面和猪圈相通,整个后院为圈,后院墙作栅栏式,有“▲”门形,院墙上有护墙檐。圈内有一陶猪。  
    3式  陶屋为三合式,如广州东郊麻鹰岗东汉建初元年砖墓出土的一件(图一○)③陶屋由三幢房子组成“凹”字形,前一幢横长,其余两幢对称列于后院两侧,后端中间矮墙相连构成后院。两侧房屋外有廊,设斜梯通向各门。左侧的为厕所。右侧的为畜舍。厕所和畜圈、居室严格隔离开,不再从居室直接开辟人厕所的门,可防止臭味逸入居室。  
    4式  厕所为单独建筑物,像拼积木一样和陶楼、仓、屋拼合成一套院落,如郑州南关西汉晚期空心砖墓 M159出土的陶院落中的厕④(图一一)。这是由门房、阙楼、仓楼、正房、厨房、厕所六部分组合的四合院。前为门房,门房右侧并列阙楼、院内左侧为仓楼,右侧为厨房,院底正面为正房即居室,正房左侧为厕所。厕所形式基本同Ⅱ型2式,上厕下圈,圈内有一陶卧猪。厕所是悬山顶,前出檐后封檐,房脊伏八只陶鸡,厕所朝院内一面开有正门,右侧有一小门可通正房,左侧墙上开一小方窗,厕内地板上开两个长方形的便坑,下通猪圈。这座厕所除了在一侧多开有通居室的门以外基本同Ⅱ型2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广州市文管会:《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②广州市文管会:《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③广州市文管会:《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④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第8期。  
    V型  复钵或复筒状猪狗圈,顶部开便坑。如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一件“复碗形猪圈”①(图一二),像一只反扣的平底钵,在周壁镂刻出整个竖长窗和一“▲”形门洞,顶部开有一长方形洞即为便坑。又如江西南昌东吴墓出土的“狗圈”,“与陶狗陶井同出于棺之右侧,筒形,壁上开斜长方形门平底,底上开有椭圆形孔”②(图一三:2)。实际上反扣过来也是类似复钵形的厕所,椭圆孔即便坑,下通狗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1年第5期。  
    ②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昌东汉、东吴墓》,《考古》1978年第3期。  
    除了大量的陶模型明器所表现的厕所外,其他考古材料也有表现。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墓室的侧室一角就修筑了一个厕所①(图一四)。此墓有前、中、后三个中室和五个侧室,厕所设置在东北角的侧室内,这一侧室由中室的东侧室进入,室顶较低,室北部有小隔墙,隔墙内为厕所,便槽设在三面靠墙的石台上,石台长70厘米,宽43厘米,高25厘米。便槽两边有踏足,前有尿槽和两个扶手。厕所在墓的平面布局中所处的位置和Ⅳ型3式陶院落中厕的位置一致。可列入Ⅳ型3式。  
    在遗址发掘中,厕所遗址仅有1955年发掘的辽阳市三道壕西汉村居址的畜圈厕所遗址一例。遗址第三、四、五、六居址都有这类圈厕遗迹,形式也大体相同。(图一五)②。通常是用十数根木柱围成平面为长方形的圈栏,圈中多堆积畜粪、朽栏草芥和灰土。圈后紧接着有一道土沟作为便坑,沟窄而深,沟中堆积灰黑朽土,有的沟中还垫有数块平石作为脚踏。第六居址的畜栏很小,仅二尺见方,用四根木柱围成,圈内堆积粪便中有秕糠,估计是猪圈,栏后亦有一条作为厕所便坑的窄深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8期。  
    ②东北博物馆:《辽阳三道濠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由于不同型式的厕所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故有必要把各型式的分布情况作以下总结:  
    Ⅰ型厕所圈厕结合,厕所下面的猪圈作圆形或▲形围墙。主要以湖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出土为多。Ⅱ型带长方形围墙猪圈的厕所则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一带。Ⅲ型1式流行于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地区,Ⅲ型2式仅见于山东西部和河南中部南部。Ⅳ型各式以广东出土为多,其中1、2式还散见于广西、湖南,4式或见于河南。  
    从以上大量考古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厕所大多采用与“溷”相结合的“厕溷合一”形式,即陶厕的工、Ⅱ、Ⅲ、Ⅳ型和辽阳三道濠村落遗址中的厕。“溷”《说文》:“厕也,从口,象豕在口中也,会意”。《汉书·五行志》:“豕出溷”。溷是汉代猪圈的专用名词。溷厕合一的厕所形式最早可见于《墨子·守城篇》;城墙上“五十步一厕,与下同溷”厕所架设在城墙上,粪便可以落下,下为溷,到汉代时溷厕合一成为各地流行的形式。这在文献材料中也有反映。《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师古曰:“厕,养豕溷也”。《汉书·酷吏列传》:“郅都侍上,贾姬如厕,有野彘入厕,上目都击之,都不往,上欲行,都伏谏曰:一姬死复一姬进,上虽自轻,奈太后宗庙何?太后闻之赐都金”。由此可看出溷厕合一的厕所建筑方式是在当时普遍流行的。搞清了这一点,我们才好理解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痦药,使居厕中”何以“命曰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这种溷厕具有一定的优点:  
    1.把厕与溷两个污秽之所集于一处,减少污染源。人畜粪共贮清理方便。  
    2.占地面积小,可以有效利用空间。  
    这种溷厕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部分地区。陕南汉中、勉县还有和汉代陶厕中Ⅱ型基本相同者。关中地区也都流行有把厕和猪圈置一处,圈厕不分的现象。河南、山东、辽宁等地据闻也都有溷厕合一形式的厕所。  
    像陶厕中Ⅳ型1式那样把厕所置于住宅的第二层,和居屋相连通,粪便落下积存于第一层的建筑形式,现在在西藏的藏族住宅和贵州榕江侗族住宅结构中仍然保留着。不过并不像广州陶屋那样把第一层作为猪圈或猪圈相通,而只把第一层作为积攒清理粪肥的场所。  
    溷厕合一并非汉代厕所的惟一形式,也有单独建造溷与厕的,湖南耒阳东汉墓出过一件囤顶溷①,即单独的猪圈。Ⅳ型3式陶屋的厕所已经和猪圈分开,分别列在居室两侧,不相通。  
    溷厕合一的厕所依其结构不同可以推测有“土厕”、“水厕”之分。把厕所架筑于溷之上应属土厕,如ⅠⅡ型,即在厕下的溷内垫上积粪,不影响猪的饲养。某种程度上相似于现在关中地区的“土茅”。与溷平列并隔离开的厕所则极可能是一种水厕,沂南画像石墓侧室的厕及南阳杨官寺汉墓出土的陶厕都有完善的便坑和贮粪池用来积攒水粪。《汜胜之书》,“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的“美粪”即为水粪。后来到宋代陈敷的《农书》亦言农家皆施水粪,各户砌有贮水粪之深池。水厕较土厕更卫生、更科学,可防止猪作为媒介传染寄生虫病,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持肥效,积攒“美粪”。  
    作为住宅建造的组成部分,汉代厕所设施的建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风格多样,结构合理,许多厕所建筑的非常讲究,设置便坑、扶手、脚踏,屋顶辟有天窗,地面铺设花纹方砖。而且开始从生活文明的角度出发,分别建造男女厕。  
    以往的建筑史忽视了厕所建筑的研究,在建筑遗址发掘中,厕所建筑遗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仅对已经发表的材料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有疏漏或不当之处尚望方家指正。  
    (选自《文博》1987年第3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耒阳东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6年第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