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老北京民俗:冬虫


    
    冬虫儿
    冬虫儿
    冬虫儿,就是在冬季里依然欢畅鸣叫的草虫。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数九寒天,北风呜咽,家住四合院的人们围着木柴劈啪迸溅的炭火吃着砂锅白肉,热气氤氲的屋子里仍能听到蝈蝈、蛐蛐带着青草气息的歌声,难道是老北京人的生活艺术改变了自然规律?
    寒冬时节,走进阜成门附近的官园花鸟鱼虫市场,就走进了冬虫儿的天下。说是市场,其实也就是一条窄胡同,前清时就以摆卖“四大玩”出名,很有些历史,加上眼下正是玩冬虫儿的时节,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蝈蝈、蛐蛐、油葫芦并称“三大鸣虫”,其中的蝈蝈是男高音,声音清越响亮,北京人玩蝈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织志》中曾说道:“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之所以叫蝈蝈,是因为老北京玩虫的人讲究让它的叫声要发出来类似“蝈蝈”的音,然而天然能发出这种音的蝈蝈百中不见一二,于是北京人便发明了一种“点药术”,用朱砂和松香配好的药点在虫儿的翅膀上,叫声就变音了。点药的技巧要精到,虫声才能动听,所以这还是门只有个中高手掌握的独门绝技。
    蝈蝈是区区小虫,养蝈蝈却是门艺术,据卖蝈蝈的人介绍,叫得最好的是产自西山的蓝脸粉肚的“铁蝈蝈”。还有漂亮的青蝈蝈。色如碧玉的美虫,放在木刻金镂的葫芦上晒太阳,那伸腿弹须的风姿柔态是极为养眼的。为了让蝈蝈们叫得欢畅,居住的葫芦要每天以酽茶冲洗,晾干。清朝有个姓崔的太监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玉温枕”的东西,就是用胶泥烧成枕形的方盒,内置烧热的炭基,再将蝈蝈葫芦并排置于其上烘暖。
    养蝈蝈的葫芦也大有讲究,它兼有实用与观赏双重价值,既可养虫聆叫,又可摩挲赏玩,就其制作方法来说,可分为本长、勒脖、范制火绘、砑花等多种,其中以本长葫芦最为难得,因其形状是完全天生形成的,虽造型有限,却有天然韵致。况且本长葫芦中符合饲虫要求者是凤毛麟角,既适宜虫居住,又能极好地传声,对葫芦的比例大小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
    有了蝈蝈和漂亮的葫芦,您还得会溜,冬天揣蝈蝈葫芦,要穿着特制的绒背心,在左右钉满大大小小的口袋,外面罩大长袍大皮袄,再系上褡膊。听卖虫的老板说看见过一次能揣上二十多只大小葫芦,而依然动作潇洒自如的主儿,想想看,那要是都叫起来,满大街这么一走,多“牛”。
    温馨提示:
    官园花鸟鱼虫市场在官园桥的东南面300米处。地铁车公庄站下车向南走。或乘118路,107路无轨,运通103路公交均可到达。
    (本次采访报道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熊玉梅及王清、宋君、于世海先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