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撒叶儿嗬》:特殊的土家族民间舞

2006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共41个,其中有土家族的《撒叶儿嗬》。此舞是土家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又叫《跳丧》和《闹夜》。当村中受人尊敬的老人去世时,人们就围着老人的遗体在灵堂前击鼓歌舞,颂唱老人生前的美好品德和生平。音乐有《吆嗬嗬吔》、《吆娘吔嗬》等,舞蹈动作比较丰富,有《风夹雪》、《凤凰展翅》、《美女梳头》、《犀牛望月》、《叶儿合》、《双狮滚球》等。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手脚同边拐,膝部屈屈伸伸、颤颤悠悠,两两相对而舞。民间流传《撒叶儿嗬》舞步口诀:“脚踏升子底(类似‘十字步’),手搅链子扣,头儿摆两摆,身子崴两崴,屁股甩两甩,脚步踹两踹”等,舞蹈节奏鲜明、情绪轻松欢快,潇洒风趣。既是丧事舞,为何欢快?因为人们认为老人正常死亡是喜丧,所以要跳舞歌唱,送老人离开人世。 
    湖北省舞蹈工作者们,在编创《编钟乐舞》时,部分舞段就吸收了《跳丧》的舞蹈动作。《编钟乐舞》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作品,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当地的群众舞蹈工作者,将舞蹈语汇丰富的《撒叶儿嗬》和土家族祭祖和表现劳动生活的传统民间舞——《摆手舞》相结合,编成了今日广泛流传在湖北长阳一带的群众自娱性民间舞,每逢节日,人们欢歌畅舞,通宵达旦。于是,一种新的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产生了!舞蹈回归到人类创造舞蹈的本源——为宣泄自身的感情和交流感情、为健康、和谐与欢乐而舞。
    其实,为老人送终起舞的历史,十分古远,《后汉书·乌恒传》称:乌恒本东胡一支,其“俗贵兵死”,人死后送葬“则歌舞相送”。《后汉书·东夷列传》还有:倭国(今日本)办丧事“歌舞为乐”的记载。明代人李思聪、钱古训著《百夷传》,记录了云南百夷以歌舞娱尸的风俗(元代以前统称南方部分兄弟民族为“百夷”。自明代以后“百夷”才成为傣族先人的专称。),“父母亡,用妇祝尸,亲邻咸馈酒肉,聚少年环尸歌舞宴乐,妇人击碓杵,自旦达宵,数日而后葬。”
    至今云南彝族的《知子》舞,是老人去世时为悼念老人跳的舞蹈。这个舞蹈,还包含教育后代生儿育女、抗击入侵敌人、猎杀野兽等内容。这是用舞蹈的身体语言,对后代进行繁衍氏族、求生存知识的教育。
    从古至今,《丧舞》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其实质都是教育后代,传承民族美德和各种生活知识的舞蹈。在高歌畅舞中培育了尊敬先人,重视民族传统,团结和睦等高尚情操。因此,《撒叶儿嗬》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