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名街魅力:江南水弄堂,无锡清名桥(3)


    
    水弄堂码头
    从1992年至2007年,无锡市、区对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做出的六轮规划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下保护要求和目标:
    ①基本原则:第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吴文化的窗口、古运河的精华、老无锡的缩影”的理念,全面发掘和保护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确保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合理改造和开发。第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坚持整体规划,分阶段推进,做到试验先行、慎重建设。第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将街区保护性修复与太湖广场建设有机结合,文物保护与街区风貌有机结合,街区环境整治与环保截污有机结合,街区建筑恢复与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南禅寺文化商城综合整治与街区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第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闲的要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第五,开拓创新、务求突破的原则。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新模式,创新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保护性修复的新路子。
    ②总体目标:通过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和复兴,延续历史文脉,塑造人文特色,优化综合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集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街区,使之成为无锡旅游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的绝版地,以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景区。
    
    中国丝业博物馆内景
    16年规划,慎重落笔
    在运河清名桥段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北大、清华、东南大学的专家学者曾在古运河畔展开激辩,历时16年,经过6轮反复论证,定下运河清名桥段保护基调:打造运河活态露天博物馆。以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为原则,运河清名桥段自2005年启动保护性修复工程。如今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的江南市井文化风情画卷,得益于1992年至2007年历时16年的慎重规划。
    无锡对运河清名桥段水工及聚落遗址的保护,采取了慎之又慎的做法,力求展现运河清名桥段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理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力保护历史文物;挖掘文化内涵,恢复街区风貌,展现运河魅力;着力加快水工设施、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复;积极推动聚落遗址风貌、肌理、内涵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努力彰显历史时空、文化视野、现实体验中的“天地人和”,努力实现“保护与传承并举,人文与自然同辉”,努力打造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的绝版地。
    借智专家,高起点编制保护规划
    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过程中,无锡努力聚全国之才、汇全球之智,借智专家,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编制规划,然后严格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不走样。
    自1992年开始,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复兴,先后历经16年反复论证,最后的保护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领衔,并在2007年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这确定了街区古迹文物修缮、移建、复建等具体的形式内容,使这些资源真正构成南长区古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人文景观,展现出南长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并将这些古迹文物串珠成链,形成一条精品线路供人们细细品味南长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体而言就是挖掘无锡市古运河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把握古运河发展史和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两条主要的历史发展脉络,构筑“一核、三线、四面”的复兴保护格局。
    “一核”即清名桥核心区:清名桥、伯渎桥及附近地区共同形成的街区内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核心地区,其中包括镇塘庵、窑业公所等文物建筑,也包括清名桥堍、伯渎桥堍等传统的开敞空间。
    “三线”即古运河“水弄堂”、南长街、南下塘,其构成的三条线性空间串起了清名桥沿河地区的所有精彩地段,是街区的特色所在和保护重点。
    
    古运河水弄堂
    ①水线:古运河、伯渎港“水弄堂”
    伯渎港和古运河是吴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是清名桥沿河地区的灵魂。随着城市的发展,其航运功能已被新的京杭大运河替代,没必要再恢复。规划清理和疏浚两条河道,开辟古运河水上旅游航线,以揽古赏景。古运河两岸的房屋直接坐落在河岸上,建筑的后墙在运河两边形成了强烈的线性边缘。规划整治两岸的民宅,有选择地恢复渡口和码头,恢复泱泱千里的水弄堂景观,其两岸民居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周边河浜纵横,曲幽深邃,同时加强水上桥梁的保护和修缮。从北到南,运河及周边河流上的主要保留和规划桥梁达11座。
    ②岸线一:南长街
    南长街得古运河滋养,因交通便利,很早就形成了米行、地货行、棉花、蚕茧等集散地,十里长街,商贾熙攘。现在的南长街两侧也是商铺,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规划保持原有街道宽度和街道形态;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历史建筑保持传统样式修缮,新建筑视其质量和形态,或改善或更新;功能上以锦泰餐饮娱乐区、永泰商业区和清名民宿区三个区域构成;疏散公共交通以外的机动车流;在入口和桥堍等处布置小广场,引入多层次的绿化;保证通向古运河的开敞空间,增强亲水性;增加符合人体尺度、具有传统特色的街道小品,营造亲切舒适的传统商业街。
    
    南下塘
    ③岸线二:南下塘
    南下塘路东多为工厂的院墙,路西多为年代久远的民宅。幽深的巷道,深居简出的住户,与隔河相望的南长街的熙熙攘攘形成鲜明对照,沉淀着闹市中特有的一片宁静。规划保持南下塘2—6米的街巷宽度和原有的进退收放的空间趣味;两侧建筑以修缮改造为主,拆除新建为辅;其整治可与东边居住地块的开发统一考虑,保持居住功能,塑造深巷幽弄的景观和风貌。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以整治一河一区、打造两桥(跨塘桥、清名桥)景观、启动“三馆”(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馆)建设、恢复四宅原貌、修建五条道路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12个历史文化和旅游节点。通过这一工程,完成了街区内两条岸线的污水管网铺设,进行了河道清淤、水环境治理、驳岸整治和码头修复,对沿河两岸六面的立面进行了综合整治,使历史街区的风貌进一步统一,同时利用老厂房、老遗址遗存等改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多个名人故居、博物馆等,进一步丰富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对推动其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无锡又召开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峰会,40多名专家学者以清名桥段保护为蓝本,共商运河保护与利用良策。罗哲文、郭旃、朱光亚等专家学者再次实地考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并就其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举办运河文化活态再现和艺术创意论坛,对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不仅“护其貌、显其颜”,更注重于“铸其魂、扬其韵”,使其形神兼具。在街区保护性修复过程中,无锡充分尊重专家、尊重规划,力求保护街区文化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成长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