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斯文小镇 年画之乡 古镇杨柳青 舒展千年画卷

位于天津西部的千年古镇杨柳青,是一个由水而生、因河繁荣的地方。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运河水虽已无当年辉煌,但这里依然文脉昌盛、一派斯文。这里的年画闻名天下,文化是这个平原小镇不灭的灵魂。千年古镇杨柳青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镇、天津市民俗文化旅游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近年来,杨柳青镇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建镇工作思路,更加注重了对古镇历史文化积淀的保护、挖掘和传承,使这座千年古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更加诱人的魅力。  
    深厚的历史积淀璀璨的民俗文化  
    杨柳青已有近千年历史。隋代以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隋代初年(581年)海水退净,形成沼泽地。宋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年~1085年),黄河泛滥,河水冲决汇流东下,逐渐形成大片土地,因名“流口”。后宋军在此屯兵植柳,复名“柳口”。金代贞祐二年(1214年)设柳口镇,为建制之始。元代至正三年,文人揭傒斯游历至此,赋杨柳青谣,杨柳青之名始见于文字。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舟行至此,见堤岸杨柳青青,欣然赐名,杨柳青的传说至今脍炙人口。  
    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和流经镇北的子牙河,与杨柳青镇漕运的最初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明永乐二年,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杨柳青商业、手工业便蓬勃发展起来。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在杨柳青穿境而过的南运河,已成为漕运要道,杨柳青逐渐成为运河的重要码头和南北物资交流集散地之一。到明嘉靖至清康、乾年间,得漕运之利,商贸业日加繁荣,清嘉庆年间,杨柳青镇经营行业已有68种以上,商号960余户,一些巨商富贾、名流学士云集于此,杨柳青逐渐成为南北物资流通和文化艺术交流繁衍的北方名镇,曾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促进了运河文化的兴起,并由此诞生了独特的大院文化和年画文化。石家大院、安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御河景观带、明清街等古迹和人文景观的修葺、改造、修建,不仅保护了杨柳青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为古镇的魅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始建于1875年的石家大院,原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有“华北第一宅、津西第一家”的美誉。它坐落于杨柳青运河北岸,整个院落长、宽各100多米,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包括12道门、18个院落、247间房舍,是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轴线分明、典雅华贵、气派宏浩、功能布局合理的住宅,尤以砖、木、石雕之精美和古朴典雅之风格而独具特色。院中主体建筑之一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设计最巧妙的封闭式民宅戏楼。这个大院,成为古镇杨柳青大院文化的一个代表。  
    与石家大院一路之隔的安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它是杨柳青“赶大营”的先导者安文忠的宅第。整个宅院占地面积1112.14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是典型的北方四合连套格局。共有房屋35间,皆砖木结构。外墙磨砖对缝,内墙清水砖墙围,屋顶为木椽清砖望板。它是杨柳青单院面积最大、宅基地最高的一所民宅建筑。  
    由运河文化衍生出的年画文化是杨柳青古镇的缩影,也是古镇的骄傲。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构图饱满、寓意吉祥,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杨柳青年画取材广泛,世俗生活无所不包,题材多达4000余种,主要包括仕女、娃娃、戏出、神玛、世俗、山水花鸟、吉祥图样、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几大类。莲年有余、福寿三多、掰瓜露籽、潇湘清韵、五子夺莲、三羊开泰、金玉满堂,是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莲年有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年画艺人们采用了套色印刷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以手工敷粉勾脸、描眉、点唇,用铅笔或描金做服饰上的花卉图案,刻工精练、绘制细腻、色彩绚丽、形象生动,使整幅年画画面清丽典雅,丰满匀称。随着画业的发展,又扩建了作坊、招徒工、请画师,开始在绘画、雕版、上版、印刷、套色等工序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形成了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装裱五大工艺。  
    被人们称为杨柳青“三宝”之一的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它集镇江金山、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之大成,结构灵巧,造型别致,与其他县镇的方形或长形的魁阁建筑相比,可谓独树一帜。古时四方名士和文人墨客常云集于此,或谈诗论文,或讲学聚会。明代大文豪吴承恩曾在此创作《西游记》。清代中期,地方文风日盛,它被辟为崇文书院,在这里,曾造就出两名进士、十几名举人和多名贡生、附生、庠生,昭示出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古镇资源重现古镇风貌  
    中共西青区委、区政府和杨柳青镇把古镇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视为无价之宝,作为古镇振兴、发展的丰厚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他们千方百计地保护挖掘古镇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做响古镇名牌,昭示古镇的风采。  
    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是古镇杨柳青的母亲河,是杨柳青镇的灵魂,是古镇民俗文化发展的根。上个世纪70年代,为适应南运河改道工程的需要,裁弯取直将原河道南移了300多米,1987年,在原河道流经镇内的地段建成了公园。为挖掘、继承民俗文化,保护古镇风貌,从1999年起,斥资2.2亿元,对原运河古道进行了重新开挖和综合治理,建成了长达四公里的南运河景观带。在这条景观带中,依次建成了乾隆御赐园、砖雕石刻园、杨柳青年画园、风筝园、精武园五个主题景观。景观依四季变化,形成了“春之声”、“夏之曲”、“秋之恋”、“冬之韵”的美景,展示了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年画、风筝、砖雕石刻等民间艺术奇葩,使这些杨柳青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更加妩媚动人。石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从1948年到1987年的近40年中,曾先后为政府机关和学校使用,其原貌有所改变。经过1987年到1993年的两次修缮,尤其近几年来的复原性建设,它已复现了清末原貌。从1991年始辟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除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石家大院当初自身的建筑技巧、艺术特色、陈设布局外,还将杨柳青年画、砖雕、泥塑艺术、商情、婚俗及社会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纳入馆中。馆藏内容之丰富、民俗社情之浓郁、说理育人之深刻,是其他的地方博物馆少有的,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及影视拍摄基地。尤其近两年来,对戏楼、垂苑门、花园等古迹的复原,石家大院现已成为海内外人士赞慕、游访的旅游胜地。  
    安家大院建国以后曾一度被辟为公社卫生院和居民住宅,成了凌乱不堪的大杂院。近年来,杨柳青镇对这个具有民俗风情的大院进行修葺。特邀请曾经修复长城的老专家、老师傅来此帮助施工。2005年,安家大院修复完毕并对外开放。当年的青砖碹窗、碹门重新显露了昔日建筑之华彩;屋内清末民初的家什陈设,使人仿佛看到了古老居民的家庭;其宅院内的300余幅、近百种门窗隔扇,集中了天津所有豪门大宅隔扇之精华,几乎成为中国门窗隔扇最大的展示场。尤其是杨柳青镇“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生平及业绩展览,鼓舞了许多有志之士去艰苦创业、奋力拼搏。  
    杨柳青年画在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中曾几经沉浮。经过近年来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如今杨柳青已初步恢复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现在年生产能力近3万张,年销售额近千万元。从2000年开始,杨柳青年画纳入了地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使之得到了广泛普及。2003年建成了杨柳青年画馆,2004年9月,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业协会,促进了年画艺术的交流和融合。联合南开大学,创办了学制两年的杨柳青年画大专班,改变了以往师傅授徒式的脆弱传承方式,形成梯次人才结构。2004年12月23日,杨柳青年画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2005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登上了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为集中展现和发展杨柳青年画业,通过引导,一些知名的年画作坊和商店如“戴廉增”、“玉成号”已大都集中到“御河人家”等民俗旅游区内。目前,全区已有年画店铺40多家,年画作坊30多家。  
    2003年兴建的杨柳青年画馆坐落于运河北岸、估衣街西头路北。它原是安文忠赶大营经商致富后修建的“安氏祠堂”,距今已130余年历史。建国后,曾先后做过文化馆、少年宫、启智学校。为适应杨柳青年画业的振兴,2003年,西青区、杨柳青镇投资5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改造,建成了集收藏、展览及现场绘制表演为一体的年画馆。年画馆有三个展室,分别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沿革、体裁、题材、代表作品、工艺流程等。并采用与游客互动的形式,让游客亲临现场,参与绘制、印刷工作,以激发游客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感受这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个年画馆开办五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不仅以此为载体宣传、普及了杨柳青年画知识,而且成了广大游客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随着杨柳青大规模的改造,镇区面积不断扩大,已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3平方公里,形成了住宅区、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工业区、商业区、镇北绿色生态区、民俗旅游区七大功能分区。在七大功能分区中,依傍京杭大运河的民俗文化旅游区,建成面积已近5万平方米,包括光明大殿、古戏楼、杨柳青民俗广场等民俗文化景观区,构成了明清风格建筑群,使之与南运河景观带融为了一体,成了古镇民俗旅游的绝佳之处。2003年,这个景区以“御河杨柳画图中”的诱人景观,高票当选“津门新十景”。  
    传承历史文脉 深挖历史遗存  
    杨柳青建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历史遗存多、古代建筑多、文化积淀深厚。明清风格的大院就有几十家,而出名的豪门富户就有八大家。除了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外,还有周家大院、董家大院等,且都有一段历史风采。这些大院有的虽因年久失修而破乱不堪,但基本风貌犹存。还有些古建筑,诸如:文昌阁、普亮宝塔,虽然都是几百年前的建筑,但至今依然完好。杨柳青镇将乘文化遗产保护之风,对其修复完善,使那些有价值的历史遗存继续保护下来,使那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为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按照规划,还要继续搞好大院文化和旅游区建设。结合旧城区改造,计划投资5.4亿元,启动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大院文化区和旅游区建设工程。一是对运河北岸十几所清朝和民国年间建造的民宅大院进行重新修建。根据历史渊源,把刘家大院规划为刘翰林书院;曹家大院建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宾馆;董家大院辟为各类民俗陈列馆和民间艺术珍藏陈列馆;周家大院辟为特色餐饮大院。同时,还要建设年画博物馆、漕运博物馆、风筝博物馆、剪纸博物馆、民间小吃博物馆及民间游戏博物馆。二是结合“元宝岛”的开发建设,对运河南岸的文昌阁进行重新修葺,以文昌阁一带为中心,建立一个“崇文书院”,恢复其当年“崇阁濛雨”的景致。通过科学运作和艰苦努力,使杨柳青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景区及产业特色,促进杨柳青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