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君子之风 两岸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24/11/07 03:11:33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梅贻琦 籍贯:天津 生卒年月: 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任清华校长时间: 1931年12月-1937年8月 1946年10月-1948年12月 评语: 梅先生不但是一位真君子,而且是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马约翰 不爱说话,奉行民主的梅贻琦,有“寡言君子”的名号。 对于清华校长这个职位,梅贻琦是有点“小看”的。 梅贻琦:君子之风 两岸传承 他这样总结校长的工作:“一个学校,有先生上课,学生听课,这是主要的。为了上课听课,就必须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类,因此也需要有人管这些方面的事。一个学校的校长就是管这些事的人。” 事实上,他可不仅仅是管理“教具以及桌椅”这么简单。从1931年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1938年主持西南联合大学校委会,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前夕,梅贻琦执掌清华这艘大船,航行过了最黑暗的战乱岁月。1955年他又从美国到台湾,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两岸清华人都要在梅贻琦身后鞠躬致敬,同喊一声———校长。 为人 不爱说话 奉行民主 曾在清华任教的蒋复璁说:“初以为办公事他不大内行,孰知竟是行政老手。” 1909年8月,梅贻琦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这年,梅贻琦20岁。 他是天津人,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九人,梅贻琦是长兄。他从小帮助父母抚育弟妹,一直到30岁结婚后,仍然用薪水接济弟妹。他最小的弟弟梅贻宝,后来燕京大学的校长,说起长兄眼含热泪:“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 梅贻琦在美国拿到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后于1915年回清华物理系执教。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改名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成为第一任教务长。这个教务长是教授们投票选出来的,47张有效选票,梅贻琦得到33票。梅夫人韩咏华说:“那时清华教授中,有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为什么选中了他?我认为这是大家对他人品的信任。” 梅贻琦不爱说话,奉行民主,遇事采纳多数人意见,因此得了个“寡言君子”的名号。曾在清华任教的蒋复璁说:“初以为办公事他不大内行,孰知竟是行政老手。”1931年因清华校长之位空缺大半年,国民政府召他回国上任。梅贻琦临危受命,并在当时的就职演说里,讲出了日后广为传诵的教育哲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NextPage] 办学 遵从教授治校原则 能够做到这点,梅贻琦的法宝就是三个字“吾从众”。 梅贻琦所说的“大师”并非仅指学问好,还要能指导学生怎么做人。当时清华聘请的教师队伍群星璀璨:文科有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冯友兰等,理工科有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华罗庚等。 能够做到这点,梅贻琦的法宝就是三个字“吾从众”。校长并不独揽大权,校内大事皆由教授评议会民主决断,也就是“教授治校”。梅贻琦遇事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对方说的倘若在理,他就微笑点头:“我看就这样办吧!”若不在理,他仍是和颜悦色:“我看再考虑考虑吧。”没人见他红过脸。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传言军警可能要闯入学校逮捕学生,几位校领导在梅贻琦家里商议对策。众人焦急万分等着校长发话。孰料梅贻琦默默抽烟,一言不发。 过了半晌,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样?” 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考虑而不说话?” 梅贻琦终于开口道:“我在想,现在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1936年2月,军警果然进校抓人,激愤的学生们怀疑校方向当局提供了参加运动的学生名单,遂围攻教务长潘公旦。危急时刻,梅贻琦站了出来解释缘由,并表示:“今后如果你们信任学校,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护清华学术上的独立。” 治校 西南联大挑重担 联大八年,是梅贻琦一生中担子最重、也最辉煌的岁月。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联大八年,是梅贻琦一生中担子最重、也最辉煌的岁月。当时西南联大校委会,日常校务就由最年轻的梅贻琦主持。他的教育思想,也在西南联大期间结出硕果。 同时,国难当头,梅贻琦也特别重视应用科学的发展。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回忆说:“在工学院的建立上父亲倾注了最多的精力,使清华成为综合了两种体制的新型大学,即兼有以人文科学为主的哈佛大学和以技术科学为主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特点,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开拓之举,在西方国家也不多先例”。 晚年 清华基金是命根子 他的遗物是一只手提包。里面是清华基金的账本,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清华迁回北平。1950年梅贻琦从法国赴美,在纽约管理“清华基金”。 “清华基金”是晚年梅贻琦的命根子。他坚持不愿拿钱盖大楼,清华的钱只能用于科学研究。1955年,他回台湾建立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1959年,梅贻琦因积劳成疾,突然病倒。但他一直想坚持看到新竹清华的原子炉完工。1961年12月,在病榻上,梅贻琦象征性地按动了原子炉启动的按钮。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逝世,享年73岁。他的遗物是一只手提包。里面是清华基金的账本,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 梅贻琦葬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墓地名为“梅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月章句
- 下一篇:《爱恨都已倾城》:民国世界的众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