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从江山礼贤城隍庙会仪式看原型置换变形与重释(2)

 四 传统原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 
    传统,是人类意识中一个固不可改的观念。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我国便产生了封建制度,2000年来,一直占据、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此,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必然也遵循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古时候,人们与西方的较之东方比较自由开放的文化接触甚微,传统文化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坚不可摧。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中的那些稍有影响的改革变更,都是为了巩固封建传统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渐渐地,随着封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风俗和庆祝仪式也在不断完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如之前提到的城隍庙会,当时的普通百姓固然不会有当朝天子祭祀敬神仪式之隆重盛大,但于神和伟人,自有其认为完整可行并乐此不疲的全套仪式。这些,都得益于封建制度这个大的背景。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发展中慢慢演化的,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政治制度,时间一长,统治者腐朽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于是,最常见也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朝代的变更,即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兴盛。正如那些记载于我们历史课本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解放禁锢人们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也开始慢慢地改变人们浓厚的封建文化观念”。 
    一种仪式的存在和发展,大都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寄托和内心意识主导下的非理性世界。在这种非理性的世界里,包含着人的意识、思维、心理和情感体验,是原始人跟随时代更新的典藏处,是原始现象与现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人们通过对这样的一个仪式一丝不苟的尊重和实行来互相沟通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愿景。如前面所描述,城隍爷严聚武是一代清廉之士,在职时为当地的百姓谋了许多福利,因而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人们对城隍爷的祭拜和供奉,不仅是表达对其的感激之情,更是长久历代相传的对神话原型意象的信任和感情的寄托——在他离职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对制造出来的城隍爷塑像的供奉,来得到他的庇佑、为自己带来好运。又譬如,神话传说中的神,还有从我们祖先开始就被奉为神圣的如来佛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等,他们身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被认为是众生平等、没有人世忧愁和苦难、只有快乐的地方,那是一切美好愿景的化身,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朴实的希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们集体意识里原型意象的具体呈现。人们根据大众的意向虚拟出了他们的样子(也就是电视剧里经常被我们观众所认同的样子)。卡西尔认为,神话是原始人在以一种不完备也不充分的方式试图寻求事物的起始或原因。这就为我们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探讨指明了道路——那些神话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城隍庙会的仪式之所以可以被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奉行,其最终意义在于这不仅是原始人的心理,更是人类至今还迫切需要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人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对原型的置换和变形,以更好地适应在社会不断发展变更下的心理环境。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头脑里存在相同的观念,因而忠诚于某种特定的仪式,礼贤的城隍庙会就是集体意识的产物。但个人的意识是无限深广的,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心理意识的成熟,对于由祖先一直延承至今的习俗仪式便有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无数个个人意识结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仪式的变更。对于庙会,当地的老人们奉为神圣,是内心希望的寄托,是不可亵渎的。年轻人则认其为一种古老方式的延续,他们或受父辈影响,或随地方大流,每年照例举行仪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优势弘扬这个非物质文化,礼贤古城文化节,就是当地人民因势利导的最好例子。文化节上缤纷的各类节目,就是人们在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把内心古老的原型呈现出来。于是,古老的原型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重释。 
    五 结语 
    原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原型现象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类似于人类心理本能的精神现象。既然人有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就会有最基本的心理反应,正如人对于神话的推崇和依赖、渴望得到神灵庇佑的心理现象。在庙会观念的深深影响之下,当地人民以一种积极地状态来对付自然环境的局限、克服自身各方面的匮乏、发挥心理本能的极限。与此同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和稳定还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原本的那种庙会文化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不断多元化而有所改变。时代的发展,是人们文化观念更新的催化剂。一个社会群体在进步的同时,集体的文化观念以及对原型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进步,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向一个标准靠拢,而这个标准,将是适应商品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又折中不同群体人自身利益的,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原因之一。原始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里并没有过时,而是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是人们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在传承原型文化的同时注入新时代元素,这样不但适时地跟进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是现代人对原型现象的一种重新阐释。(作者:赵丽雅)
    参考文献 
    [1]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加〕金里卡著.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4]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 
    [5]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 
    [7]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