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


    如何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做出自己的信仰选择,并对大学生在信仰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关心和帮助,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
          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家族性、民族性,并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学历等因素影响,宗教传播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具有随意性
    秦皇岛市3所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4万多人。在发放的一万份调查问卷中,信教学生1240人,占12.4%,且88.7%的信教学生是被动接触宗教的。在信教学生中,从性别上看,男生51.6%,女生48.4%;从民族成分上看,汉族77.4%,少数民族22.6%;从所信仰的教别上看,天主教9.7%,基督教26.6%,伊斯兰教8.9%,佛教41.1%,道教4.0%,其他信仰9.7%。通过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5个特点:
    在信教学生中,6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52.4%的学生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幼年和小学接触、了解宗教,有50.3%的学生受到过其家庭成员的传教,33.1%最终受家庭影响信仰宗教,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这种家庭影响不断扩展通常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非信教学生相比,由于家庭因素的作用,信教学生对宗教的了解多为直观、形象的接触和体验,对宗教的认同在人数和程度上要高得多。调查还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有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对于其父母和先辈,家族性的宗教意识已经开始弱化,受到家庭影响甚至控制的程度在不断减弱。
    调查发现,22.6%的信教学生为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等为代表的信仰伊斯兰教和以藏族为代表的信仰佛教的学生为主。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信教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是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相交织。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对宗教的认知程度和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认同程度上较强,对宗教经典文献、教规教义的了解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然。这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民族性。
    在信教学生人数上,农村多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为中低收入水平的有87.9%,占绝大多数;父母职业比较分散,包括了工人、干部、经商、农业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硕士生中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很小。这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学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校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包容性和活跃性,加之文化的多样性,在校大学生接触宗教的渠道除传统意义上的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教徒之间相互传播外,书刊、影视、网络已成为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游览宗教圣地过程中了解到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表明大学生中的宗教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调查还显示,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13.7%;没有规律,遇到要事才去求神保佑、诵经祈祷的占62.9%;从未参加宗教活动的占23.4%。12.1%的信教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宗教生活。表明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具有随意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存在对宗教认识模糊,对宗教对人生作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宗教与社会各要素的关系的把握分歧较大
    
    调查显示:在信教大学生中,对于宗教的理解,观点比较分散。认为宗教是对“神圣物”的信奉或崇拜的占24.2%,认为是唯心主义产物的占20.9%,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占33.1%,选择说不清楚的占21.8%。约有一成的信教学生认为自己同时信仰两种宗教,例如佛道教兼而有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信奉”的是简单的“宗教”,把民俗等同于宗教信仰,甚至把封建迷信等同于宗教信仰;有41.1%的信教学生信奉佛教,比例最高,但并不表明这些学生是纯正的佛教徒,在认识上存有把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部分作为宗教信仰的误区。由此折射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尚不透彻、界限尚不明确、认识尚不明朗。
    调查中,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对人生态度具有积极影响的占52.4%,成为学生信教的重要理由,尤其是有16.9%的学生把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显示出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也说明宗教的社会整合能力和适应功能得到信教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在调查对象中,不信仰宗教学生中的大部分认为宗教对人生具有消极影响,不利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会混乱思维、消磨意志、影响学业。造成两种对立观点并存的原因在于宗教知识的缺乏,形成了大学生宗教观以及对宗教认知上的差异。
    信教学生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上,54.0%的信教学生认为两者和谐统一,31.5%选择说不清楚,只有14.5%认为两者相互矛盾;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上,27.4%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促进社会发展,7.3%认为宗教阻碍社会发展,59.7%认为宗教具有双重性,5.6%选择说不清楚;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25.0%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华,62.9%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双重性。信教大学生对社会各要素关系的把握上分歧较大。
     增强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积极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大学生理应对国家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和把握,但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信教学生对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17.7%,有33.9%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18.5%的信教学生对宗教活动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认识不够,甚至9.7%的学生把宗教教规教义放在了国家法律法规之上。法律意识不强,使在校大学生容易成为非法宗教传播的受众,甚至成为非法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大学生的宗教法律法规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在学术上的包容性,思想上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宗教,对宗教产生特殊的想象。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宗教在学生中的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学生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有必要对信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各高校只开设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尚属空白,对信教师生的统计、宗教活动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教育管理的手段单一,与宗教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和宗教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信息互动和工作配合性差,造成了对大学生组织参加的非法宗教活动的处理上处于被动局面。同时,信教与不信教两种观念相互对立并存于高校学生中,现阶段虽未形成明显、强烈的思维上的碰撞和行为上的冲突,但引发矛盾的可能性应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对宗教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加之高校管理薄弱,大学生由非法宗教的传播受众逐渐升级为非法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趋势逐步增强。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外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学术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学生成为其传播宗教的受众成为可能。另外,近几年网络的普及也推动了宗教传播。此次高校调查发现,23.6%的学生通过网络接触过宗教,互联网成为非法宗教传播的重要工具的事实不可忽视。大学生组织、参与非法宗教活动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大学生涉教活动有待规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