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婚宴司仪之历史演变(2)

改革开放前 
    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司仪不是个专门的职业,那时的司仪没有名字,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一般都是单位工会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
    老扬州陈金龙告诉记者说:“那个时候的婚礼,婚嫁的仪式程序写在半张大红纸上,贴在墙上毛主席像的旁边。婚嫁时一定要手拿语录向毛主席像三鞠躬。诵读仪式程序的人在那个年代没个正式名称,大家都说‘帮个忙,你来念念’。这个活儿其实很好干,几分钟就完事,对人的要求就是当众讲话不怯场。”
    当问到主持那时的婚礼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时,陈金龙表示,当时说得最多的话是:“从今以后,你们两个结为革命夫妻,要互相爱护、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白头偕老之类的话是不说的,而且那时也没有婚假,婚礼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大多是简单和寒酸的。
    上世纪90年代
    婚礼司仪成为新兴职业
    已在司仪这个行业里干了十多年的金宏图告诉记者,司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都是兼职的,而且也没有收钱的,算是帮人家忙活儿。大多在办完喜事后,为表示感谢,人家用红纸给你包上两盒烟一把喜糖就不错了。
    司仪真正变成职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从那时起,司仪有了收入,从最初的五元、十元,一直涨到现在二百、五百,直到上千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继出现了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加盟婚庆司仪队伍的情况。由于婚礼司仪的入业门槛较低,难免鱼龙混杂。扬州也出现了一些司仪,讲的话粗俗不堪,更有甚者满嘴跑火车,说的、侃的均不着边际,同时还伴有一些很丑很古怪的动作,让人看了有啼笑皆非、乌烟瘴气之感。
    二十一世纪
    婚礼司仪成为婚礼策划人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已成为婚庆行业的一句招牌口号。空中婚礼、水上婚礼、教堂婚礼……这些创意频出的新婚典礼,如影视作品般绚烂夺目。如今,婚礼司仪已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婚庆策划人。
    “婚礼一般进行40分钟,但司仪至少一两周前就得用半天时间给新人策划,包括婚俗指导,摄像、摄影、化妆、婚服、车辆、鲜花、置景、乐队、婚宴等安排,然后写出策划书。”婚礼司仪欧阳雨泽告诉记者,新人们越来越追求婚礼的独特与新颖。能否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婚礼仪式,成为评判一名婚庆司仪优劣的标准。
    欧阳雨泽说,婚礼司仪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婚礼当天现场的那几个小时,做一个好的婚礼司仪不光是台上伶牙俐齿。事先如何加强对新人的了解,新人对婚礼有什么要求和想法,有哪些特定的情感经历、家庭文化背景,怎样才能把婚礼策划得更有个性、更有光彩,这些都是需要婚礼司仪下功夫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