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学科发展的地利之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12 腾讯儒学 张道奎 参加讨论
文/张道奎 在当下的中国,一种新的极富生机的东西正在生长。这是一种道路,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正在汲取着西方文化的养分。孕育它的母体,则是中国的人文学科(即哲学社会科学)。近些年来,随着民族复兴计划的进一步落实,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中国人文学科终于重获发展的天时。在社会转型、文明重建的时代大背景中,人文学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将为中国当下转型、未来道路的探索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认知、思考、设计的文化基础,也将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一种崭新的中国方式。既然天时已经具备,请论地利之便。 近代以来学界主流是分科治学。中国借鉴苏联的学科建设模式,在学科细化的方向上持续发展,到今天已经暴露了一些弊病。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以及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限制,分科治学有其合理性,但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也具有极显著的差异(虽学科各异,而客观世界是唯一而和谐的整体)。如果理工学科教学科研依托的是实验室,那么人文学科教学研究就不能远离区域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以国家或者人类社会为观察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管理学等等自不必说,无论研究领域是当下还是历史中的,对现实的观察理解无疑会具有书本无法替代的认知启发。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同样需要政治文化中心所积累的文化资源,和它所提供的广阔而深刻的时代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比理工学科更需要一个人才汇聚的交流平台,一个可以进行交流思想、拓展眼界和辩论批评、学习纠正的平台。人才的集散地是优秀学者、思想家成长的沃土。我们熟知的稷下学宫,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时代思想交流的中心,成为孟子、驺衍、荀子等思想大师的汇聚地,除了齐国文化政策的鼓励,经济的支持外,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也是促其兴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群学者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治国安邦、平定天下。虽然治国观点各不相同,但国富民安、天下大同的理想是一致的。《管子》《孟子》《荀子》无不反映着这一思想。稷下学宫的思想资源,直至汉武帝时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目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国学将可能设立一级学科。“始生之物,蒙昧未明”,[《今文周易演义》卷十二,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然而这一重生之物必将有光明的前途,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对现有的人文学科各一级学科形成巨大冲击。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和整体全面的认识视角,相比于当今的人文学科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是中国儒学的优秀传统,在未来也必将成为中国人文学科的主流方向。谁将成为显学?这取决于谁能完美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指明中国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的确立就是如此。谁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提供同时具有价值正义性与历史正当性的思考,谁就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说国学是另起炉灶,没有依托于任何一门现有学科而独立成长起来,那么人文学科各一级学科间的整合发展也将同等重要并迫在眉睫,人文学者应具有危机意识和时代使命感。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学发展与人文学科间的整合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学科建设道路,其一是对复兴学科的支持,其二是对现有巨大学术资源的整合。如果二者可以合流,不仅可以平稳完成学科转型的改革,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国家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从人文学科自身发展来说,应该顺应天时,并努力站在时代进程的前列,打破学科壁垒,突破认识局限,回应国学复兴的挑战,回答时代的问题。唯有如此,人文学科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才可能避免危机的出现。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各校区的设置是否有利于顺应这一趋势,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 上一篇:女德当归?“女德培训”争议扫描
- 下一篇:杏坛春雨润吾心:记恩师郭齐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