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中国“绝活”进退两难


    泥人、面人、风筝……这是多少代中国人童年记忆里抹不去的灵动色彩;刺绣、年画、剪纸……这是让多少外国人啧啧称绝的艺术。历经数代传承,拥有一身绝活的民间艺人们身处何处,境遇如何?记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聘任仪式上,结识了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由此展开了半个多月的调查。
    后继乏传人 绝活正消亡
    据了解,中国民间艺术从业者数量整体呈萎缩状态,后继乏人。在上海,起源于明代的上海独门绝技露香园顾绣从业者从明代的数百人萎缩到十多人,且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在湖南,传统织锦艺术的从业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2000人到现在的几十个人……
    更令人堪忧的是,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据悉,在宁波一个市的415项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
    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民间艺术家可能都不缺徒弟,但是能把传统的手艺原汁原味继承发展,甚至有超越的却非常少,不合适的徒弟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传人。
    哈亦琦自己也有徒弟,但他坦言自己对徒弟还不太满意。他认为,传统手艺难寻传人几乎是现代社会没办法回避的问题:“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学这种复杂的手艺。可是现在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很多,电脑、电视……选择消遣的方式多,更不容易对传统的艺术培养起兴趣来了,有兴趣吧,功底又不一定到位。”
    大师简介
    哈亦琦,男,回族,1954年3月出生,北京人,“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一级民间工艺大师”,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与其父合著有《中国哈氏风筝》一书。
    手艺难赚钱 市场遭克隆
    由于民间工艺多数工序繁杂,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价格也就偏贵,大概是同类机器制品的十倍以上。有些工艺美术制品的厂家,往往购买民间艺术家作品后,稍作改动就大批量克隆,手工制品更是没了市场。一些民间艺术家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经济头脑,在市场交易中还常常受骗。
    老北京泥玩具传人双起翔的工作室里,满院堆放的都是他的泥人。双起翔的民间彩塑技艺很高,多年来,他摸索了一套彩塑工艺的经验,作品多次得奖。
    他说,自己现在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来卖自己的作品,自己以前出去给一些强烈要求买我作品的酒店送过货,但常常要不回钱来,或者少很多,自己年纪不小了,也只能吃哑巴亏,到现在只敢给一些文化部门比如博物馆或者熟悉的收藏者来做一些作品。
    大师简介
    双起翔,1931年出生,男,满族,北京人。1944年师从北京泥人圣手李荣山,“北京工艺美术大师”。
    问题支招:改变“传人继承”的单一模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海霞认为,传人继承的方式使人亡艺亡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实,民间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手艺理论化、资料化是使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更好的方式。艺术研究院聘用民间艺术家做研究员主要是希望促成他们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如今受聘的个别民间艺术家已有零星的文字、图片整理、著录。比如“风筝哈”已有文字著作出版了,惠山泥人的第五代传人王南仙正在进行历代泥人制作的调查、梳理工作。
    手工作坊和流水生产两不误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王松林认为,民间艺术无法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容易使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生自灭。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民间艺术应该在保持手工艺术品制作的同时,由艺术家本人监督生产一部分流水作业的产品,既有珍贵的收藏品,也有大众的高档消费品。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土有表示,上海很多民间艺术自生自灭的原因就是脱离大众:“民间艺术的第一性能是实用性,一旦实用功能消退,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来源:法制晚报/记者赵培)
    附:中国主要传统民间艺术流派
    风筝主要按家族分为四派:“哈氏”、“马氏”、“曹氏”、“金氏”
    年画主要按产地分为三派: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
    泥塑有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面塑:“面人郎”(郎志丽)、“面人张”(张俊显)、“面人汤”(汤麟玉、汤福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