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2)

《周礼全经释原》认为,“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类语·卷三·鬼神》,“地何以曰祇? 曰:祇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后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应祭者。举凡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无所不包。人鬼之祭祭祀环境不同于其它,必于庙中进行。王筠《说文句读》中认为,“宗” 字从“宀” 从“示” ,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坛而不屋,人鬼则于庙中祭之。”《说文》段注也说,“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 
    天神、地祗、人鬼三类祭祀又细分为: 
    ●天神祭: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东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地祗祭: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泽、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人鬼祭: 
    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历代祭礼,所祭对象反复增删演变,但不出其类。如同集权的统治结构一样,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权力逐渐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层级的地祗祭祀是贵族的专属,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权,绝不容许他人染指。或者说,大部分祭祀权力集中在社会结构的上层,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许底层民间施行。天子祭天与庶民祭祖,构成了华夏传统祭祀结构的两极。 
    四 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 
    华夏礼乐,可谓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调出的文化治世蓝图,儒家承此盛典,发扬广大,泽被华夏千年。礼者,襟带华夏的文化律法,道统秩序的视听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仪,修齐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艺术。礼,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谐。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实在是一个浩繁艰深的课题。历代经学礼学家皓首穷经,也难以摹其全形。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我们做为初学者,不敢对“华夏传统祭义”这极具概括性的命题妄下简单的断言。不如一起从牵涉祭礼的经典的论着中,体会华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义。 
    【周礼】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论语】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与其奢不如俭更接近礼的本义。《礼运》也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郑玄注:“言其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则。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钟鼓,是礼之用,非礼之本。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祭思敬,丧思哀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万物各有其用,不按时节生长、不按地域养出的动物,君子不拿它来做祭品,鬼神也不会享用。居山者以鱼鳖、居水者以鹿豕为祭品,完全没有必要,是违背祭的本义的。制定礼仪应根据实际情况,礼的厚薄要根据年景,即使碰到坏年景也不用担心,因为礼是适当的。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 
    ——社稷山川与鬼神之祭,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祭法,这是体。丧祭的费用、交往宾客的开支,必须恰当合适,这是宜。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要分得一份牲体,不使其剩余,此为称。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君子认为,祭祀不是祈求额外的赐福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不是得意于提早举行、器币高大华丽、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丰富,这是都不是祭祀真正的意义所在。 
    ·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君子行礼,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以今天的话说,祭祀不是为了做秀给人看。祭祀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不忘先人的原始状态的。礼记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祭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有了细软的席子,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不断的祭祀仪式,经常让人们从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义。 
    ·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祭品不是用日常好吃的食物味道,而是为了奉献神明享用的。先王的荐祭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的冕服坐的路车,可以陈设但不能玩乐。大舞之武雄壮但是不能用作日常娱乐。宗庙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祭器可用但不能图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这些东西奉献神明,不能等同于人们为了生活安乐而日常使用的东西。可见,祭有专属,有象征性,不能拿祭品乱用。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不要太频繁,太频繁就会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不要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君子追念祖先,不忘自己从何而来,所以向鬼神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以报答亲人,不遗余力。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有思念亲人的念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祀有十种意义:表现服事鬼神的方法,表现君臣之间的名份,表现父子之间的伦理,表现贵贱之间的等级,表现亲疏的差别,表现爵赏的给予,表现夫妇的区别,表现政事的平均,表现长幼的次序,表现上下之间的分际。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我们谨慎扬弃的祭祀思想。    
    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五 祭法、祭器、祭服、祭献、祭辞、礼乐、礼容、等差——祭礼的要素 
    (一)祭法 
    祭法指祭祀的规矩、程序、方法。祭法是祭礼的外在形态,其特点是具有明确的规定性,是祭礼的施行依据,也是判断礼与非礼的标准。所谓“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就是说,社稷山川和鬼神祭祀,要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式规矩,这就是体。祭法的内容很多,以下举例简单说明 
    1 时间: 
    各种祭祀都有时间规定,如祭天在冬至,祭地在夏至,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社稷在春秋两社日,祈谷在惊蛰,旱则行大雩。立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祭黄帝后土,立秋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仲春上甲日享先医,孔庙每月朔望拜先师,每年春秋还要行释奠大祭。 
    《祭统》说,“夫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春夏秋冬四祭分别叫礿祭、禘祭、尝祭和烝祭。这些是皇家贵族的祭祀名称,不得僭用。礿、禘是阳祭,尝、烝是阴祭。禘是阳气的极盛,尝是阴气的极盛,禘和尝是最重要的祭祀。禘有时也指春祭或各种盛大祭祀的总名。《祭义》说,春季举行禘祭,秋季举行尝季,这是把祭祀与天道运行相结合。秋季霜露降落,君子踏在上面,会有凄怆的感觉,不仅因为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季雨露滋润了大地,君子走在上面,会有初动的感觉,好象要见到重返人间的亲人。用欢乐迎接春天用悲哀送走秋天,所以禘祭奏乐而尝祭不奏乐。 
    祭祖活动产生了复杂的宗庙制度,各社会等级各有不同。周代有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宗庙中诸庙都向南,昭庙左穆庙右依次排列。自太祖以下,第二、四、六等偶数之祖为昭,第三、五、七等奇数之祖为穆。 
    为了调节不断增多的庙数,除始祖之外,不在七庙之数的远祖的宗庙平时都不再加以祭祀,神主移入“祧庙”内,每当祫祭(合祭)时才拿出来。祫祭就是合祭,将远近祖先的神主集中在一起进行总祭,三年一祭。皇家贵族宗庙祭祀,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腊祭,每岁共五祭。除此还有“荐新”之祭,即按照时令节序,将时令的新鲜果蔬奉享于宗庙。 
    按周礼,大夫、士立庙递减,庶士、庶人则无庙。后世私庙制度逐渐完善,唐制,六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至于南宋,出现了祠堂制度,祠堂分四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神主,四时卜吉而祭。清明重阳等世俗节日及祖先忌日也有祭祀。 
    祭祀之前要先斋戒,皇家重大祭祀,祭前十一天就要开始斋戒。散斋七天,致斋三天,致斋时要时时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剧、谈笑、思想、爱好、口味这些事情。古人认为致斋三天后就能见到所要祭祀的祖先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