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裕固族婚礼


    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频繁出入的地方。现在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就是这些古老的民族之一。裕固族的族源,有人认为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九世纪中叶西迁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瓜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
    传说裕固族在西迁过程中曾遇到许多困难,他们在沙漠中靠公羊找到了水源,跟着银雀找到了方向。最后才在甘肃肃南和酒泉黄泥堡一带定居下来。
    裕固族的婚姻形式,一般分嫁女、招婿和帐房戴头三种形式。前两种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特别是嫁女时,索取彩礼较重。帐房戴头是一种陋俗。就是当姑娘长到结婚年龄,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时,父母未免有点着急。于是为女儿准备好结婚时戴的尖顶毡帽、胸饰、背饰等(俗称头面),另外准备一顶帐篷,预备好待客的酒肉食物,请来亲戚朋友,为女儿举行戴头面的仪式。戴完头面,就表示姑娘已经结婚了,从此以后,她可以与男子自由交往和同居。这种婚姻往往是不稳定的,今天已经绝迹。
    过去,还有些富裕人家,因膝下无子,劳力缺乏,便从牧民家中买一个姑娘招徕男子,供其使役。这种无儿娶妻现象,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是很厉害的,现在也已绝迹。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恋爱双方只要不是同一部落,同姓和同辈分的,男方就可以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家父母同意并收下媒人送去的礼酒,又请媒人互换哈达和美酒,婚事就算定下来了。然后再商定彩礼的多少。为了筹办婚事,男方家邀请总东(婚礼主持人)一人,东家(代主人招待来客的人)若干人(必须是双数),还要请人负责后勤等事务。女方家主要请送亲队长和伴娘。
    在裕固族婚礼中,民间歌手是重要角色,必须请能够胜任的人担任。等送完彩礼,准备工作得当了,就择定吉日举行婚礼。
    裕固族婚礼一般举行两天。头一天在女家举行。这一天,亲朋好友都带着美酒和哈达等礼物前来祝贺。婚宴在傍晚时分开始。客人入座后,男家前来娶亲的东家们,起立给客人一一敬酒,献奶茶。敬酒献奶茶的仪式在歌手的酒歌声中进行。代表女方的歌手们唱起传统的(新娘之歌)和劝慰新娘的(艾恩特)(劝嫁歌)。婚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到了天将破晓时分,新娘要改妆起程了。这时两位伴娘搀扶着盛装的新娘步入客厅,走到挂头面的地方,为新娘改妆戴头面。这时新娘的舅舅唱起《戴头面歌》
    啊唠依
    启明的星儿出来了,
    新娘应该出嫁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
    姑娘该戴头面了。
    啊唠依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
    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
    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哆依,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
    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戴上多么漂亮.
    好像一架六叉鹿茸。
    啊唠依,
    穿上这件绣花的长袍,
    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
    戴上这项带穗的毡帽
    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孩。
    啊唠依,
    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
    送亲的马队浩浩荡荡
    扬起的灰尘遮天盖地,
    把新娘送到婆家门上。
    按照裕固族婚俗,只要出嫁的姑娘戴好头面,就表示已经出嫁了,成了男家的人了。这时,伴娘陪伴新娘走出家门,到专门为她准备的一顶白色的帐篷里,等侯上马起程。就从这时起,姑娘不能再进娘家的门。有什么事,都要通过伴娘来处理。以前相好的姑娘们,都聚集在新娘的帐篷里,唱起《送别歌》。《送别歌》充满了欢乐的格调,不  像一般婚礼歌那样悲切忧伤。这种歌采取姑娘们和新娘对唱的形式  从娶亲队伍来到时唱起。歌中向新娘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她回答。最后希望新娘不要忘记父母,家乡和女伴。歌词中夹杂了许多戏谑之词,新娘一一作答。她对自己的丈夫和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从中也可以看出裕固族新娘的开朗性格。
    天色大亮了,娶亲的队伍在新娘家吃过丰盛的早饭,就要出发了。这时职业歌手(有时是新娘的舅舅和父亲)唱起(送亲歌),对新娘再作一番叮咛:
    迎着早晨的阳光,
    给你戴上头面,
    去吧,去吧!
    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迎着吉祥的阳光,
    你再不要泪流满面,
    去吧,去吧!
    要保持你整洁的容颜。
    迎着温暖的阳光,
    你就要和丈夫见面,
    去吧,去吧!
    不要违背你一生美好的心愿。
    父母亲就是土地
    儿女是地上的一棵草尖,
    从小长在父母的胳肢窝里,
    长大像黄鸭一样飞上蓝天。
    去吧,去吧!
    好女儿呀
    时间不侥人
    赶快戴头面。
    这时,娶亲的人招呼大家赶快起程。伴娘和新娘同骑一峰骆驼其他亲友骑驴或骑马尾随共后,一路歌声、向新郎家进发。
    按照裕固族婚俗,娶亲人马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要打尖休息。这时新郎家早就派人带着哈达,酒和各种食品在那里迎候。草地上铺着毡子,娶亲队伍来到时,男方代表将女方家来的贵客请下马,让到毡子上坐下,向他们敬献象征吉祥如意的哈达,请他们吃喝休息。这时,新娘是不能下地休息的、她仍然骑在骆驼上。等休息片刻后,队伍继续前进。这时,新郎要换上岳父家做的服装,歌手们念诵贺词等侯在大门口。
    等娶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这时,送亲的人们组织起来,去冲设在新郎家门口的一座小帐篷。这座帐篷是新娘将要歇息的地方。只见几个骑马的人先冲上去,新郎家的亲友 到这一情景,有的敲打帐篷,有的大声呼喊,阻止马匹近前。接着是骑骆驼的冲上来,最后马队,骆驼队一起冲上来。冲上去之后,绕帐篷转三团,再退回来。这显然是抡婚和反抡婚习俗的一种重演。这一仪式完了之后,新娘从骆驼上下来,由伴娘陪同进入小帐篷歇息。新郎家立即派人给前来送亲的女家亲友敬酒。
    送来的人径直走到厨房,察看婚宴准备的情况。如果满意,歌手们便唱一段赞美肉山酒海的赞美词。
    男家最具特色的婚礼仪式,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和向新娘射无簇箭。
    赔羊腿的仪式开始了。只见两位歌手端者酥油、牛奶和缠着一缕
    毛的羊小腿,走到新郎面前朗诵《约达曲戈美》贺词:
    啊!这羊腿的筋为什么是黄色的呢?
    啊!因为这是戴门汗的价值一千两黄金的道行所渗透了的羊腿!
    啊!这羊腿的血管为什么是青色的呢?
    啊!因为这是成吉思汗的价值一千两白银的道行所渗透了的
    羊腿!
    啊!这羊腿下端的髓油为什么是冷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跟娘家日渐疏远!
    啊!这羊腿上端的髓油为什么是热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与婆家日渐亲热!
    啊!这羊腿的肚子肉为什么是一层层的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上加亲!
    啊!这羊腿上为什么要缠着羊毛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密无间!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鲜奶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的命运比森林、海子还要平稳!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一疙瘩酥油呢?
    啊!这象征者新人的命运比须弥山还要崇高!
    啊!这碗的四边为什么也要抹上酥油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对双亲更加孝顺!
    这种送小羊腿的仪式,表现了游牧民族婚礼特色。其中的许多比喻深含着裕固族生活的情趣。等如上仪式进行完了,念诵者在新郎的额头抹上一点象征吉祥如意的酥油,并将羊腿挂在新郎的腰带上。仪式便算结束。
    对新娘的射箭仪式是在大门口进行的。这时,男方家的门口早早燃起两堆火,新娘从两堆火中间走向大门。新郎站在大门口,手持一张小弓,搭上三支无簇箭向新娘射去。新娘就势将盖头扔掉,新郎同时折断弓箭仍进火里。
    迈火堆和射无簇箭,是裕固族婚俗中的一种禁忌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民间传说作了这样的解释:
    很早以前,裕固族没有火,后来有一位英雄不知从那里取来了一把火,裕固人才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不让火种熄灭,每当不用火时,就捡来一块很大的牛粪,燃着了埋在火中。用火时把牛粪取出来当火种。
    那时,有一对新婚夫妇,男人出远门打猎,只留下新媳妇在家里。临走时、男人什么都交代了、就忘了教给妻子怎样保护火种。丈夫外出,新媳妇感到孤独寂寞。晚上吃完饭早早就睡了。没想到第二天火已经熄灭了。这可怎么办呢?上哪儿取找火种呢?她非常着急。等到傍晚时分,她看见南山坡上有一股青烟直往上冒,新媳妇高兴得不得了,就跑了很远的路,摸黑去借火种。
    新媳妇来到南山坡,见一顶帐篷里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拷肉吃。
    老奶奶见进来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非常高兴。问她有什么事。猎人的妻子告诉来意,老奶奶很同情她。就让新媳妇将袍襟兜起来,老奶奶在兜襟里放一层灰,再放一层羊粪,然后放一层火;接着再放一层粪,一层火,一层灰。做完了这一切,就让新媳妇回家去了。
    新媳妇得到火种,别提有多高兴。她一路跑回家,没想到袍襟里的火灰却撒了一路。
    原来那个老奶奶是个三头妖精,从此以后,这妖精使沿着灰路找上门来,吸新媳妇的血。当猎人回来时,妻子已变得骨瘦如柴,不像人样。猎人问明原由,决心要除掉这个老妖精。
    有一天,老妖精又来了,经过一场搏斗,猎人虽然用三支箭射落妖精的三个脑袋,但他也受伤死去了。妻子见丈夫死去,非常悲伤,便燃起一堆火,把丈夫的尸体烧了。又缝了一个布袋,捡起骨灰埋在地下,砌了一个坟头。
    从此以后,裕固人在举行婚礼时,为了防止妖精附在新娘身上,用无族箭射新娘,借以辟邪。
    举行完上述仪式,新娘才可以进婆家的大门,并在伴娘的陪同下拜见公婆,然后与新郎一起向宾容们行礼、敬酒。歌手们尽情地歌唱。婚礼的最后一个仪式是入帐仪式。新郎新娘入洞房,大家祝贺他们幸福美满,白头谐老。婚礼至此就算结束。
    4、侗族的“十月头卯迎新娘”
    每年的农历十月,当满山的枫叶红透的时候,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油茶上榨了,各种各样的菜都淹进坛里了。这时,丰收给侗家人带来的喜悦难以形容。更令人难忘的是侗家人的婚礼,也在默默地进行着。
    初到侗乡的人们,也许对那里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最感兴趣。依山傍水,杉树成林,翠竹掩映的侗族山寨,吊脚木楼鳞次相比。寨子中心的广场上,高高耸起的宝塔形的鼓楼,重阁飞檐,迎风而立。这里是侗族节日集会和娱乐休息的场所。村前寨后的河溪之上,架着各种各样的木桥、石板桥和竹桥。其中有一种叫做“风雨桥”的长廊式木桥,有的长达100多米,桥上建有宝塔形的楼亭和游廊,铺砖盖瓦,画栋雕梁,气势雄伟而壮丽。在这里凭栏眺望,观赏侗乡风光,会令人心旷神恰。侗乡山区,凡人迹可到之处,都用石板铺路。半山中每隔不远,就建有一座精巧雅致的“风雨亭”。这种园林化的建筑,并非为了招徕游人,而是供上山种田、打柴、狩猎的人们歇息的。从这种公益设施中、可以领略到侗族的勤劳智慧和传统美德。
    杉木和油茶是侗乡的特产,它们和侗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侗族的婚俗也离不开它们。
    按照侗族的风俗习惯,小孩出生时,都要种植杉树。为的是18年后,杉树成材,砍伐出售或建造新房,供儿女代婚嫁之用,这种杉树就叫做“十八年杉”。
    油茶,不仅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婚俗中也不可缺少。打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米花、酥黄豆、炒花生、猪下水、糯米饭、葱花等。一般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蒸熟晒干,用明油爆成米花,再将粘米放在烧红的锅里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一炒,加水,烧干后滤出荼叶;食用时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放入碗中。倒进茶水,就成了地道的侗族油茶。如果到侗乡作客,正赶上侗族人家办婚事,准可以大饱眼福和口福,看上一出婚礼上侗族青年男女闹“打油茶”的习俗。
    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曾实行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新娘暂回娘家居住,若干年后再回夫家居住。一般是婚礼结束后,新娘在婆家住三四天,就要回到娘家去住。在回娘家的前一天,新媳妇在婆家要举行一次“打油茶”的仪式。
    举行打油荼仪式的晚上,寨子里的后生们一个个穿戴整齐,赶到新郎家吃油茶。老人们见后生们进屋,早就回避了。新媳妇也乘机溜进洞房。
    后生们见此情景是决不肯罢休的。他们想出各种办法,要让新媳妇走出来洞房来,并心甘情愿地给他们打油茶吃。后生们先是礼貌地请新娘出来打油茶。如果久等不出来,他们便用脚跺楼板,楼板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有时还燃放一挂鞭炮,整个木楼硝烟弥漫,人声鼎沸,后生们高声尖叫,要新媳妇出来打油条。如果这样还请不出来,后生们就在火塘上架起锅,锅内既不放水,也不放油,将铁锅烧得通红。一些人假装大喊:“不要再加柴了,锅烧裂啦!锅烧裂啦!”有的后生还嫌不满足,将鞭炮丢进锅里。这样闹下去就不怕新娘不出来了。新媳妇帕后生们烧烂锅头,闹出祸来。于是打开房门,装出生气和无奈的样子,姗姗走来。这时,后生们却一个个正襟危坐,双手抱膝,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刚才发生的事与他们无关。这些“正人君子”的恶作剧,完全是由打油茶而引起的。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侗家后生的活泼天性。
    新媳妇开始给后生们打油茶。因打油茶的原料是早已准备好的,  所以不久香喷喷滚烫烫的油茶便捧到后生们的面前。为了对刚才后生  们的恶作剧加以报复,新媳妇偷偷把细线串起来的糯米团子和猪肠子  放进滚烫的油茶碗里,不住地摧后生们快吃。但性急吃不来热油茶。  刚才不可一世的后生们,此时在新娘的特殊关照下,一个个变得腼腆  起来。木楼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新媳妇打的油茶,按规矩要吃三碗。三碗过后,后生们在碗里放  一些钱,多少不计,作为给新媳妇的“针线钱”。这样新媳妇的待客仪式就算结束了。
    社会不断进步,婚俗也在相应改变。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已很少  见到传统的婚礼,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集体婚礼”。与此相比,更有趣的是贵州剑河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近似“集体婚礼” 的习俗,叫做“十月头卯迎新娘”。
    每年的农历十月,贵州剑河小广侗族地区,有一件事使人们感到莫大的兴趣。那里的侗族青年男女,凡是到了结婚年龄,又选好配偶定了婚约的,都把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定为结婚吉日。当地的侗族把这一天称为“嫁女节”。这种婚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
    古时候,小广地区的侗族规定,本寨子的人是不能开亲(结婚)的。青年男女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选择配偶。由于路途遥远,婚期常常被耽误。有时婚期一改再改,造成亲家之间的不和,青年男女的婚姻常常被拆散。当时寨上有两位老人,看到这种情况,出面召集寨子里的人,商议改变这种风俗。约定本寨的人只要不是同姓就可以开亲。消息传开,侗家人高兴得像过年一样。这天,正是十月的的第一个卯日,于是将这一天定为“嫁女节”。每年到了这一天,村寨里总有许多对青年男女举行婚礼。人们穿着民族盛装,吹起芦笙、跳舞庆贺。
    小广地区的侗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在走亲访友或节日集 会上,男女青年相识后。就可约伴歌唱,互表钟情。如果双方愿意结成伴侣,即可告知父母。得到父母同意后,便托煤提亲。送彩礼时,要准备两付礼担,礼担里装上钱、鲜肉、米酒等。一担送往女方家,一担送往女方舅舅家。礼担送到女方家时,要讨回女方的八字,请人推算。如果男方的八字与女方的八字相合,便择定古日通知女方家,好做婚事的准备。男方家还要托请媒人将一只鸡、一葫芦米酒、一只新毛笔、一锭新墨、一张大红纸送到女方家。
    当十月的头一个卯日渐渐临近时,男方家中早已请好了迎亲客。这些迎亲客都是与男方同辈的年青人。他们在卯日前一天,用新制的枫木扁担,挑一对新箩筐,筐里装糯米、鸭、鲜肉、草烟等,作为迎亲的礼物,送往女家,同时去接新娘。
    入夜时分,别具一格的婚宴开始了。男方派去的迎亲客被视为上宾,让在主席的位置上就座。女家的族人和送亲客不断用牛角酒杯敬酒。平时和新娘很要好的男青年也纷纷赶来。有的前来祝贺,有的参与送来。正当酒酣之时,伴嫁的男女伙伴,乘迎亲客没有丝毫防备时突然用沾了油的锅烟抹黑迎亲客的脸。顿时,迎亲客一个个都变成了花脸猫。你看我,我看你,一幅幅滑稽像,逗得满屋的人哄笑不止。闹完迎亲客,新娘和女伴们与前来伴嫁的男青年开始对歌。你唱我答,一直唱到新娘出门。
    按照侗族的婚俗,新娘从娘家起程的时间常在子夜时分。
    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在一阵鞭炮声中出发了。女家的伴娘,被视为“黄客”,男方家要派专人服侍她。服侍伴娘的人手持火把,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其他迎亲和送亲的人尾随其后,一路歌声不止。
    迎亲队伍行至半路,选一块空地坐下来。新郎家把早巳准备好的食品摆出来,请迎亲的人吃半路酒。欢饮之后,送亲的队伍中只有黄客一人留下,负责送新娘到男方家。其余的送亲者便就此告别,返回母家。
    在小广侗族地区,男家的婚礼仪式报苗单。新娘到达后,首先祭男方的祖宗。祖宗的供桌上放一盆糯米饭和一只煮熟了的整鸭。新娘在供桌对面稍坐片刻,然后撕下鸭腿吃掉,这就表示吃了婆家的东西从此就是婆家的人了。这一仪式过后,新郎家立即打发一男一女送新娘回转娘家。
    第二天,男方家中杀鸡宰猪,大宴宾客。第三天还要请女方亲家过门吃酒。同一天,女方家也请男方亲家过门做客。这样婚礼才算正式结束。婚后新娘暂住娘家,继续过女儿生活。只是到了过年过节和农忙季节,男方家派人请新娘回家住几天,协助劳动。过后新娘又回到娘家居住。这样经过三年五载之后,才过度到长住婆家。这种习俗就叫做“坐家”或“不落夫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