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纳西族婚礼


    激流滚滚的金沙江,从云南省西北部的塔城奔流南下,流经巨甸、石鼓折向东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当江水流经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时,又形成长达十二公里的虎跳峡大峡谷,水流落差约300多米,雪山辉映,瀑布倾泻,是滇西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胜地。金沙江水继续往北流到与四川省比邻的三江口,又形成一个大湾,急转向南。流经奉科、宝山到达梓里。进入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在这玉壁银峰的玉龙山下,有一个一马平川的平坝,叫丽江坝子,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勤劳朴实的纳西族人民。
    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不仅风景优美。山川秀丽,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享有声誉的纳西族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东巴文化也是纳西族古文化发展的高峰。此外,纳西族民间还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作品。独具一格的民间大调(口头叙事长诗)《游悲》、《鱼水相会》、《蜂花相会》等,想象瑰丽,比喻贴切,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纳西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及妇女的悲惨命运。
    谈到纳西族的婚姻习俗,必须从叙事长诗《游悲)讲起。《游悲》是纳西族语,意思是《殉情歌》。这种歌常常在节日活动或超度殉情者亡灵的日子里,由男女歌手用“骨气调”吟唱。
    《游悲》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女方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许配给别人。一包茶叶、一斗大米、一对银镯子便定下了终身。男方的命运也同女方一样、小时候,父母做主找了个素不相识,又懒又丑的姑娘。他感到无比愤慨。可是灾难又接蹭而来。正当男女主人公热恋时,男方又要被拉去当兵。为了反抗家长包办婚姻和统治者拉兵,这对恋人发誓生相爱,死相伴。他们同去烧香求签,到街子上买来构情用的东西。选定一个吉利的日子到玉龙山殉情。
    长诗的最后部分描写理想中的“玉龙第三国”,那里是天上没有乌云,日月放光,彩云游动,山洁水清的仙境;那里“雉鸡当晨鸣,黑狐当家狗,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马骑”,“男的吹笛子、笛声多悠扬,女的弹口弦,弦音多和谐”。显然是青年男女追求的自由王国。
    《游悲》中所反映的纳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现象,在纳西族地区并不是个别的。在旧的婚姻制度下,它曾经是一种普遍现象。造成殉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婚姻听从父母”,“婚配必通媒妁”的包办婚姻是主要原因。
    过去在丽江纳西族家庭中,父亲享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儿女无权过问自己的婚事。妇女的地位更低,许多禁忌限制她们的活动。以往在纳西族地区,男女小孩在四五岁或七八岁时,只要生辰八字相合,男方父母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举行定亲礼。到了十三四岁时,男方将已经定亲的女子接到家,举办酒席接待,谓之“认亲礼”。在认亲礼上,男方送给女方衣服、手镯、耳环等礼品。之后,每年的夏收季节,男方请女方到家,帮助收割,并送给女方家麦子或其他粮食,作为姑娘的私房的一部分。春节期间,男女双方要有人陪同分别到对方家拜年。但他们二人之间不能谈话与往来。到了二十岁左右,才可选择吉日举行婚礼。
    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但早婚和父母包办破坏了男女之间的自由结合,所以在纳西族地区产生殉情现象便不足为怪。
    纳西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婚期来临时,按照纳西族传统的“不能见天”的习俗,要在天井里搭起凉棚,棚顶上盖红布或红绸子,棚下铺松毛;还要专门扎制迎亲牌坊和准备结婚用品。这些事都要请族中能干的男性长者主持。婚礼举行时,屋内屋外张灯结彩,洞房门上悬挂一个用红纸核糊的筛子,上写“麒麟在此”,并插三枝用柳枝或桃枝做的箭,以防白虎进门,这也是一种禁忌。
    这一切都准备得当后,男家就要派人到女家去送彩礼。去时由媒人带领男家的亲友和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把衣服、首饰、酒、肉、钱等彩礼送往女家。当晚、新郎要请一位父母双全,兄弟姐妹多的小男孩在新房内陪住,习俗谓之“压床”。
    第二天是正式接亲的日子。早饭后,男家派出的迎亲队伍出发了。他们带着接新娘用的大红褂、红巾帕、花轿等。有的地方迎亲时还带去两桌酒席,每桌八大碗。包括大肉、酥肉、丸子、粉丝、百合、竹笋、木耳、八角等。迎亲的路上,如果遇到其他迎亲队伍,双方要停下来。这时,两位新郎要很快脱下一只鞋子扔出去、谁丢得远,谁就会得到吉利和幸福。
    当女方家听到结亲的队伍快要到了时,新娘开始哭嫁。伴娘和亲友们在一旁劝解,并为新娘梳头、插花、更换新衣,替她披上红大褂,戴上红巾帕,哭拜祖先、父母和亲友。当新娘起程去男家时,要由一个兄弟或侄子陪送。其他亲友和女伴相随。男方家送的衣物要全部带走,女家陪嫁的物品如衣柜、铜器和生活用具以及其他行李也要送往男家。
    当女家的送亲队伍将要到达男家时,路旁的人可以抢夺新娘的红头帕。无论谁抢到头帕,都要用几盒糖才能赎回。如果新郎不去女家迎亲,也可以在半路相迎。送亲的队伍到了门口,男家的大门却紧闭着。这时女家送亲的人要在门口唱调子,请求快快开门。经过一番对
    唱,大门洞开,门坎上放一个红纸糊的马鞍,新郎新娘必须跨过马鞍进大门,表示一生平安。也有的时候请纳西族的巫师念经,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点酥油表示祝福;还有的地方的纳西族在大门口准备清水一碗,新娘进门时,由媒人朝新娘头上泼水,表示新娘从此后就是男家的人了。少侯,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公婆,互相对拜,并向亲友们敬酒。
    男方家的婚宴十分隆重。宾客中,女方家陪送新娘的男子被视为上宾,必须坐在正席上。女宾中,母亲和伴娘最受尊重。新房内新郎和新娘由几个小孩陪同,在吃“回席”(接亲时男方带去的两桌酒席,女方家退回一桌,谓之“回席”)。入夜时分,男方家还要准备一些糖果酒食招待客人。前来参加婚礼的青年男女则燃起篝火,唱起《结婚调》,或跳起舞来,表示对新人的祝贺。青年们还通晓达旦,想尽各种办法闹新房。
    第三天,新郎新娘要回女方家,回拜女方家的父母和亲友,谓之“回门”。回门时要带些米、糖、酒之类的礼物、女家则宴请宾客。在纳西族婚礼中,无论男女两家相距多远,回门时都要当天赶回男家,不能在女方家里留宿。
    纳西族婚礼的最后一项仪式是“送喜神”。喜神是指迎亲时的吹鼓手们。婚礼仪式结束后,拆去凉棚,吹鼓手们讨了工钱,要回家了。临行时,新郎用猪督头、木柴棍做出追打的姿态,谓之“送喜神”。至此,纳西族的婚礼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