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阿昌族的婚礼


    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居住着一个善于种水稻的民族——阿昌族。人口只有二万多人。阿昌人打制的“户撤刀”(又称阿昌刀)锋利美观,著称于世、远销滇西各民族地区和邻邦缅甸。
    阿昌族长期以来和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在婚姻习俗上,由于受傣族影响,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流行串姑娘的习俗。但在具体做法上又与傣族不同。
    阿昌族婚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群婚阶段。传说当时的婚姻关系是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关于这种群婚遗俗,今天虽然已经消失,但在现行的亲属称谓中仍有反映。如:阿昌族中母亲一辈的人如伯母、姑母、姨母、舅母等通称为“巴”;父亲一辈的人如伯父、姑夫、姨父、舅父等通称为“龙帕”;兄弟辈的人如胞兄、堂兄、姑表兄、姨表兄等通称为“喳哎”(兄):姐妹辈的人如胞姐、堂姐、姑表姐、姨表姐等通称为“衣”(姐);儿子辈的人如儿子、侄子、外甥、表侄等通常为“早”(儿子);女儿辈的人如女儿、侄女、表侄女、外甥女等通称为“乌早”(女儿)。  由此可见,阿昌族的婚姻集团原来是按辈份区别的。就阿昌族现行的串姑娘习俗来看,不能不说是群婚习俗的一种遗留。
    一年一度欢乐的泼水节来到时,傣族和阿昌族同日欢庆。而阿昌族却将泼水节称作“浇花水节”。这一天,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便主动上前要求晚上去串门。如果得到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当晚就约上几个伙伴,到姑娘的寨子里去。姑娘事先必须问清与小伙子同来的有几个人,好在同寨的姑娘中找陪客。一般是每个小伙子都找一位姑娘作陪。找好陪客后,还要找鸡,每人一只,并请厨师做一顿丰盛的晚宴。届时喝酒歌唱,通霄达旦。在串姑娘时,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以后小伙子便可单独去串姑娘,送一件银首饰给姑娘,就可跟姑娘约好结亲的日子。
    阿昌族的婚礼十分简单而有趣。有的地区男方的定亲在串姑娘对进行。只要双方同意,约定日期,小伙子请未婚的男女各一人作陪郎和陪娘到女家去,等姑娘家的老人们休息了,小伙子点燃两柱香插在女方家的祖宗牌位旁,即可将姑娘接走。这是明接。暗接是小伙子与姑娘约定后,直接把新娘接到自己寨子中,安排在陪娘家住下,然后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报信,说明姑娘已被接走,请不要担心。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就带着糯米饭和女儿的衣饰到男家去,这叫做“看新家”。到男家后,让女儿和女婿坐在一条板凳上,递给每人一碗糯米饭,新郎新娘吃几口,就要对换一次饭碗,类似汉族地区的喝交杯酒表示相亲相爱,有福同享。
    “看新家”之后,女儿随父母转回娘家。到家后,把女儿藏在邻居家。下午当小伙子又一次来接新娘时,需要带一些礼物,并向老丈人磕头求情,这样才可以把新娘接走。
    小伙子把新娘接回寨子,先让她到邻居家或亲友家住下。等到大喜之日,远亲近朋前来祝贺。这时要表演“砍金门仪式”。所谓金门是用金竹扎成的。小伙子举刀轻轻放在金门上表示“开新路”。砍完后金门被抬进洞房,放在床头。接着新娘在前,新郎在后,新郎不住地用砍刀尖在新娘脑后比划,表示驱邪,最后拜堂成亲。
    婚宴快要结束时,新郎新娘要走出一里多路,专门去接女家亲人送来的小饭盆和新娘的女友送来的大饭盆。一路上取笑逗乐。这时新郎要小心伺侯,只要女方送亲人有一点不满意,就会坐在路上不起来要等新郎陪礼道歉,磕头求情后才肯起来。
    第二天,婚宴在女方家举行。第三天,女家向男家送大饭盆,将谷种和嫁妆送到男方家,第四天婚礼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