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3)

二、郊祀制度之定型及其祭歌 
    汉宣帝即位以后,“修武帝故事”,神爵元年(前60)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畴,三月行幸河东(即汾阴,今山西荣河县)祠后土。《汉书·郊祀志》记宣帝“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王褒传》:“神爵、五风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诗歌,欲兴协律之事。”保存在《宋书·乐志》卷4“汉铙歌十八曲”中的《圣人出》、《上陵》、《上之回》、《远如期》4章,据清人陈沆考证,《圣人出》(《宋书·乐志》列为第十四)述宣帝起自民间而为天子之事。《上陵》(《宋书·乐志》列第八)多言神仙瑞应之事,如“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汉书·宣帝纪》:“神爵元年诏曰:逎者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续汉书·礼仪志》:“正月上丁,祀南郊,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礼毕,以次上陵,太常乐奏食举。”“世祖庙”即武帝庙,立于宣帝。《乐府诗集》一六:“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按古辞,大略言神仙事,不知与食举曲同否。”此诗盖上世祖陵所作。《上之回》记甘露三年春,宣帝郊泰畴,于甘泉宫接受单于朝见之事。《远如期》大略与《上之回》同时作,“专颂单于来朝”,“明皆宣帝时事”。 
    汉元帝于初元二年(前47)春正月幸甘泉,郊泰畴,后幸河东,祠后土,初元五年幸雍祠五畴。《通典》卷42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前32)接受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奏议,“作长安南北郊”,将甘泉泰畴徙置长安,罢甘泉、汾阴祠,同时将汉初以来“雍、鄜、密、上下畴、九天、太一、三一、八神之属,并余淫祀陈宝等祀,所不应礼者四百七十所,皆罢。”但后来匡衡坐事免官,成帝亦以“颇好鬼神”兼“无子”之故,甘泉、汾阴祠及诸淫祠又得以恢复。《汉书,郊祀志》记载后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宫,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可见西汉郊祀活动始终伴以求仙长生及张皇鬼神之巫术。而在平帝元始年间,匡衡首倡的郊祀制度得到大司马王莽的推重,史称“元始故事”。据《通典》卷42记载: 
    莽又颇改祭礼,云:“天地有别有合。其合者,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别者,天地有常住。以冬日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祖配而遥祀群阳,夏日至,使有司 
    祀北郊,高后配而遥祀群阴。” 
    王莽又将“皇天上帝”、“太一”、“后土”合并为“中央黄灵”,实即黄帝。将汉初的“雍郊五畴”即青、赤、白、黑、黄五帝移置在长安,并依据《礼记·月令》之意将天地诸神合并归类,体现了天地神祠的秩序化和规范化: 
    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地兆;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于东郊兆;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西方帝少昊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于西郊兆;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 
    这一“元始故事”体现了汉代郊祀活动由原始巫术及方术向儒家祭祀体系的回归。尽管王莽的新朝很短暂,但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采“元始故事”,“立郊兆于洛阳城南”。《宋书·乐志》卷1有记载:
    汉光武平陇、蜀,增广郊祀,高皇帝配食(《祭祀志》:“位在中坛上”),乐奏《青阳》、《朱明》、《西皓》、 
    《玄冥》、《云翘》、《育命》之舞。北郊及祀明堂,并奏乐如南郊。迎时气五郊:春哥《青阳》,夏哥《朱明》,并 
    舞《云翘》之舞;秋哥《西皓》,冬哥《玄冥》,并舞《育命》之舞;季夏哥《朱明》,兼舞二舞。 
    “《青阳》、《朱明》、《西皓》、《玄冥》”,汉《郊祀歌》题为“邹子乐”,“《云翘》、《育命》之舞”,据《北堂书钞》卷107引《魏名臣奏》卢毓云“出自汉武”,“旧以祀天地”。明帝永平二年,“始迎气于五郊”。具体来说,立春日,迎春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北郊,祭黑帝玄冥。明帝时分汉乐为四品,“大予乐”即太乐,为“郊庙上陵之所用”。《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注引《尚书‘璇玑钤》:“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汉官仪》:“太予乐令一人,秩六百石。”东汉郊祀歌辞基本采用西汉武帝时的《郊祀歌》,罕有创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