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礼俗文化的再研究(4)

人文启蒙在中国是艰难的历程,人文这一词语虽然早已被古人使用,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这关系是以群体为本位,尊卑贵贱等级严明,每种关系都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对这些规范的法典化、理论化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所以中国古代经籍中的人文,与人伦是同义语;而近代启蒙中的人文则是沿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文观念,即崇尚个人自主、人格独立,追求人生幸福的反封建思潮,这与中国固有的人文观念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倾向。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这是他在反驳梁启超“国家为主体”的辩论中提出的见解,可见这一点连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也不能达到的高度,而百姓日用之学发展到明后期,恰恰在认识人的自然性、个体性和人同此欲三方面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萌动了个人意识的觉醒。虽然在思想的总体上仍然不脱封建伦理的体系,在理论、行为上又有自相矛盾之处,但这是思想史上常有的文化现象,在20世纪初一些近代思想家们尚且面临叛离传统又回归传统的矛盾,在前近代的中国社会像王艮这样,从白丁起家,经商发迹,敢于标新立异,同身居高位,学问显赫的王阳明驳难,创立新学派,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集工人、企业家和大学者为一身的人物,更何况他以先知觉后知的实践精神,走向民间,着奇装、乘异车,招摇过市,传布异端思想,宣称: “我知天,何惑之有? 我乐天,何忧之有? 我同天,何惧之有? ”(31)以狂放、倨傲不驯的叛逆性格和言论在明后期掀起思想的旋风。明末出现非圣无法,倒翻千古是非的“危言邪说”,学术上以异端自诩,追新求异成为时尚,童心说、市道之交说、尊生说、情教论,引得倡和者如痴如狂,蔚为社会思潮,究其学术源头,莫不与百姓日用之学有关。可以说百姓日用之学发展到明后期成为启蒙思潮的先导。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没有任何西方思想影响下的新思潮,这也说明在原装的传统社会中的儒家思想也能孕育新的元素,土生土长的礼俗文化,也可以萌发近代性的火花,这给我们发掘儒家体系中的活性思想提供了历史借鉴。
    礼俗文化及其百姓日用之学,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戍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文革浩劫从破四旧开张,扫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浪潮席卷全国。无独有偶,孙中山作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创制中山服;胡耀邦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任总书记,倡导穿西服,他们分别为国共两党的领袖,又都成为现代服装变革的创导者。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对礼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观念形态结合起来考察的新思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转型。在文化研究凸现生活主题的世界思潮中,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是中华文化面向新世纪的又一使命。
    作者:刘志琴
    注释:
    (1) 梁治平《从礼治到法治?》,《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2  期, 又见故乡网玷    2001年11月15日。
    (2) 刘宗迪《儒学是中国文化主流吗?》,见于《中国学术城》和士柏咨询网。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501页。
    (4) 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一册,71页。
    (5)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6年。《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
    (6) 《论语. 为政》。
    (7) 《礼记. 曲礼》。
    (8) 《后汉书. 循吏传奇》。
    (9) 《荀子. 王制》。
    (10) 转引自《阮籍集. 乐论》。
    (11)《管子. 权修》。
    (12)《荀子. 儒效》。
    (13)《吕氏春秋. 仲夏纪》。
    (14)《资治通鉴. 卷六十八》
    (15) 《尚书. 旅獒》。
    (16) 《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
    (17)  根据杨伯峻编著《论语词典》和《孟子词典》统计, 该两书俱收在《论语译     著》和《孟子译著》中,中华书局,1962年、1963年版。
    (18) 《周易注疏. 系辞上卷七》。
    (19)  王夫之《周易外传. 系辞上传二》
    (20) 《周礼. 秋官.大行人》:“ 三岁一见,其贡器物。”郑玄注:“器物,尊彝之     属。”
    (21) 《周易注疏. 系辞上卷七》。
    (22) 《朱子语类. 卷六十二. 中庸》。
    (23) 《朱子语类. 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
    (24)《朱子语类. 卷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25)《朱子语类. 卷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
    (26)《朱子语类. 卷二十三. 论语五》
    (27)、(30)、(31)《王心斋全集. 卷一. 语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 、(29) 同上《明哲保身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