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1)


    演讲人:孟宪实  时间:11月6日  地点:泰山论坛  
    作为鲁国境内最高的山峰,泰山在当地受到崇拜,并且形成传统,即使今天也不难理解。《诗经》有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但是,作为后世长期五岳独尊的泰山,我们当如何理解?泰山成为中国高山崇拜的最高代表,有力的证据就是帝王的封禅泰山。《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封禅,显然是成就泰山神圣的关键所在,难道成就泰山这种地位的仅仅是因为泰山屹立于中华大地的最东方吗? 
    
    古人说,“岱为山宗”,泰山为“五岳之长”。 
    作为鲁国境内最高的山峰,泰山在当地受到崇拜,并且形成传统,即使今天也不难理解。《诗经》有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但是,作为后世长期五岳独尊的泰山,我们当如何理解?泰山成为中国高山崇拜的最高代表,有力的证据就是帝王的封禅泰山。《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封禅,显然是成就泰山神圣的关键所在,难道成就泰山这种地位的仅仅是因为泰山屹立于中华大地的最东方吗? 
    《史记·封禅书》,记载历代帝王祭祀泰山,是从舜开始的,比西周更早。 
    泰山:从祭祀到封禅 
    泰山崇拜问题,商朝的情况无法知晓,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周天子和鲁国国君都有资格祭祀泰山。有观点认为,泰山崇拜最初应该属于东夷人的发明。根据万物有灵的观点,这是可以认可的。但是,西周时代,肯定是继承了这个传统。《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正因为周天子有祭祀泰山的礼仪,《左传·隐公八年》(前715年)才有这样的记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为的是与鲁国交换土地。说明此前西周天子是经常祭祀泰山的。 
    《史记·封禅书》,记载历代帝王祭祀泰山,是从舜开始的,比西周更早。但那只是祭祀,不是封禅,而且是五岳编祭,礼仪“皆如岱宗之礼”。封禅,是不同于祭祀的,虽然也属于祭祀,但是规格远远高于一般祭祀,是所有祭祀典礼中的最高级。不仅一般诸侯没有资格,即使是天子,不是特别成功者也没有资格,简单地说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礼典。 
    那么,是谁开始封禅泰山呢?《史记·封禅书》中引用了管仲劝说齐桓公的话,因为齐桓公自认功劳很大,想要封禅泰山。管仲回答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共有七十二位,而他所能记得的只有十二位,伏羲、神农、炎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和周成王。管仲的观点是,这些封禅泰山的都是天子,“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史记·封禅书》的这个记载可为根据,那么管仲所说十二次封禅泰山最后一位,就是“周成王”。 
    管仲不同意齐桓公封禅,最后用条件不足劝阻成功。但是,所言十二人封禅,与《史记·封禅书》的观点不同。《封禅书》说:“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近之矣,是认为周成王封禅泰山之说与事实比较接近,也没有完全肯定就是周成王就是封禅之礼的创始人。 
    《史记·封禅书》在记录秦穆公的种种祭祀活动之后写到:“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在齐桓公时代,已经有了很流行的封禅说法,所以才有齐桓公要封禅而管仲阻拦的故事。推测当时的说法,恐怕还不是易姓而王才能够封禅泰山,因为当齐桓公认为自己功劳确实很大,理应封禅的时候,管仲只能用条件不足为由来加以阻拦,不能否认齐桓公的功劳和资格。所以,《封禅书》这里讲述的应该是孔子的主张:论述六艺,言易姓以及封禅泰山。封泰山禅梁父之说,很有可能是在孔子的加工之后,才成为更流行的理论观点。 
    泰山的崇高地位,显然不仅仅因为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高度。 
    泰山:西周礼乐文明 
    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学者多认为,封禅理论主要来自山东半岛,儒生和方士都是积极主张者,而泰山在齐鲁大地的崇高地位因此确定。自然的原因也是泰山的高耸,确实强于他山。西晋袁准就说过:“夫洛阳者,天地之所合;嵩高者,六合之中也。今处天地之中,而告于嵩高可也,奚必于太山?”后世的这种质疑对于历史几乎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理解。泰山的崇高地位,显然不仅仅因为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高度。看看春秋战国思想家们笔下泰山,就知道泰山的高大获得了共识。 
    泰山属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不仅是鲁国文化的奠基人,更是西周文化的代言人。周公有功于周朝,而周公的制礼作乐正是周文化的代表,“敬德保民”正是周公思想的精华所在。西周以小邦取代大国殷商,如何治理天下,是周初的当务之急。周公用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取代殷商的天命观,正式划开了商周历史的分水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参与者,孔子对泰山的推崇让人联想到周公。周公对于西周的巨大无比的贡献,赢得了孔子的推崇,大约因此也受到后世的尊重。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鲁国也陷入同样的混乱。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的反应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同样是季氏,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而孔子的说法是泰山之神不可能接受季氏的祭拜,因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封禅书》的说法和解释是“及后陪臣执政,季氏旅于泰山,仲尼讥之”。虽然如此,在孔子眼中,鲁国依然是中国最理想的国度,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显然,鲁国即使不是最理想的国度,至少也是最接近理想的国度。孔子把鲁国与周公和西周的文明联系起来,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梦不见周公,则让孔子不安。 
    周公不仅在政治上有功于周,而且在思想上有功于后世。孔子一方面认定鲁国是自己的父母之邦,另一方面也承认周公是自己的思想源泉。夏商周三代,文质搭配各有特点,孔子认为,西周是最佳的,称得上是“文质彬彬”。而西周的关键,就在周公。唐朝皇帝的一份诏书,是这样评价周公的:“爰始姬旦,主翊周邦,创设礼经,大明典宪,启生民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重点表彰的,即是周公对于周礼创设的贡献。 
    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继承人,更是儒家的创始人。如果说周公主要是政治家而兼及思想家的话,那么孔子的政治生涯是有限的,孔子的光辉几乎完全在于他的思想家身份。周公的成功,一方面表现在政治上辅佐成王,另一方面则是礼乐制度的创设。而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从孔子讥讽季氏一事看来,孔子一定是把祭祀泰山看作周礼的一部分,季氏旅泰山如同“八佾舞于庭”一样,都是非礼之举。那么,封禅泰山是否可以看做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部分呢?过去论者甚少。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十分肯定,并且主张祭神如神在,封禅泰山可以看做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