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酒文化 > 其它 >

宋辽金元时期酒器(2)


    
    黄釉带盖鸡冠壶
    规格: 高21厘米 Height 2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黄釉带盖鸡冠壶
    英文名称: Yellow-glazed covered pot shaped of cockscomb
    【契丹人的仿皮囊酒壶】
    此壶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长期使用,釉层多已脱落。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游牧生活的产物】
    契丹族原是北方骑马民族,四处游牧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后契丹族入关建立辽国,生活方式与以前有所变化,皮囊壶也开始被陶瓷鸡冠壶所取代。这种鸡冠壶的造型就是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似乎用真的皮囊翻模一般。
    【鸡冠壶的演化】
    考古发现的鸡冠壶很多,形制变化也较为明显,越早与皮囊壶越相像,带有契丹民族传统的装饰风格;越晚期的鸡冠壶则越脱离皮囊的原形,如1954年辽宁赤峰辽附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就只有皮囊壶的某些特征,而渐失其原有韵味。 
    
    鹿纹银马镫壶
    规格: 通高26.5厘米、底长21.4厘米、宽16.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文物工作
    中文名称: 鹿纹银马镫壶
    英文名称: Silver stirrup-shaped hu with deer design
    【富丽堂皇的鎏金银酒壶】
    此壶1979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城子公社洞后村窖藏坑,呈马镫形,直口,平面为椭圆形,带盖,盖面微鼓,正中有盖钮拴孔。口沿下有一小环,长颈,花式拱形单孔提梁,壶身稍鼓。从盖面直到壶身都装饰有花纹,盖面有四束四瓣花纹,盖外沿有八束四瓣花纹,壶颈有缠枝牡丹、网格纹与水珠纹交错纹两组纹饰,壶身两面都刻有相同的花纹,中间有内外两个菱形图案,中间一卧鹿,仰首垂尾,四肢蜷曲,神态安详自若。鹿身周围饰有山石、灵芝及水波纹。造型美观别致。
    【契丹族的典型酒器】
    此壶的造型与目前考古发现的辽代早期陶、瓷鸡冠壶形制十分相近,为契丹族典型的仿皮囊壶。据《辽史·穆宗纪》记载,应历十八年曾造大酒器,刻鹿纹,藏酒以祭天。该壶为契丹族典型酒器,上刻鹿纹,可与文献互证。
    【民族融合的结果】
    该壶造型优美,制作精致,反映了辽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其花纹与装饰风格有明显的中原特点,而造型上又保持浓厚的契丹族特色,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 
    
    磁州窑“清沽美酒”经瓶
    规格: 高43.8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9.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中文名称: 磁州窑“清沽美酒”经瓶
    英文名称: Wine ware of Cizhou Kiln with characters"qing gu mei jiu"meaning good wine
    【盛酒器】
    “清沽美酒”经瓶系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金代瓷酒器。其形制与宋元时期通常所见的经瓶没什么两样:小口,丰肩,修腹,小平底。造型挺拔秀丽,通体白釉黑花。颈部绘莲瓣纹,肩部为丛草纹,上腹主题花纹是四个等距的圆形开光,内填“清沽美酒”四个大字。开光外填绘丛草纹,下腹绘莲瓣纹。花纹简洁清新,自然大方。瓶上“清沽美酒”四字,明白无误地指明这件瓷器是盛酒之器。
    【何谓“清沽美酒”】
    何谓“清沽美酒”,就是清醇美酒之意。“清沽”即“清酤”,是古代用作祭祀的一种专用高级酒。《周礼·酒正》记载:“辨三酒
    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说“清酒,祭祀之酒”。后来,人们用“清酒”泛指清醇美酒。李白《行路难》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里的“清酒”即泛指美酒。
    古人有用“清”形容酒美的习惯。如晋代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漱修林茂竹》诗云:“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左思《蜀都赋》云:“金垒四坐,肴核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宋代陆游《初秋小疾效俳谐体》:“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以上所谓清醑、清醥、清圣,皆指美酒。这件“清沽美酒”经瓶与前面的“醉乡酒海”经瓶相比,无论器形、花纹,或是制作风格均极其相似,皆为磁州窑的杰作。
    
    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
    规格: 高28.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8.8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reversed hu shaped of gourd with black floral design
    【金代的异型酒器】
    此壶为传世品,器胎呈淡黄色,施白釉,釉层较厚,足根露胎。器体呈葫芦形,最上部堆塑出一尖蘑菇形钮,似盖,但无法开启,下置圈足,足壁较厚略向外撇。壶体一侧塑一四爪龙以作壶柄,龙张口立角,怒目旁视,前爪附于壶顶,龙身直立,尾部卷曲,后爪抠住壶下腹,模样甚是古拙剽悍。另一侧置短流,流与腹连接处塑一小人骑于流上,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上腹绘九个小黑斑组成的菱形花纹数朵,流口绘黑彩一周,龙柄和流上的骑人亦点施黑斑,下腹刻覆瓣仰莲,莲瓣间刮小竖沟纹,并施倒置的三角形黑彩。
    【葫芦形注壶的倒装原理】
    此注壶与一般的瓷执壶不同,壶顶无口,而在圈足内挖一注酒圆孔,与壶体内的注酒管相通,装酒时将壶倒置,装满后正置,需饮酒时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此种设计,既方便又卫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壶
    规格: 高32厘米 Height 3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壶
    英文名称: Cerulean-blue-glazed four-loop-handled hu with characters"ping su you jiu"meaning always having wine to drink
    【素中有奇的青瓷壶】
    此壶据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小口外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矮圈足,整个器体似橄榄状。灰褐胎,下腹及圈足无釉露胎,上腹及口部皆施青釉,釉层较薄,隐约能看出胎底。上腹部题等距四字“平素有酒”款识。辽宁朝阳地区是金女真族的老家,在瓷器制作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造型古朴大方,刻花粗放或光素无纹,瓶、罐等器多安系钮。
    【“天天有酒”的美好愿望】
    “平素有酒”,寓意“天天有酒”,表达了饮酒人对酒的奢爱和渴望。三国时期,有一吴国人名郑泉,博学奇志,性嗜酒。他平生的一大心愿就是“愿得美酒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酒
    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即希望有一艘满载五百斛的酒船,浮卧其中,时时畅饮,而酒不会少。在他临死之时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制陶作坊)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生时饮酒不足,死后希望化成泥土被陶家制作成酒
    壶,这样就可以永远泡在酒里,生死与酒不分离了。郑泉的故事正表达了“平素有酒”的愿望。
     (责任编辑:admin)